今年70多岁的樊兆山老人是郓城县城的老居民,他在郓城县新华书店附近修鞋已经有20多年。他告诉记者,如今新华书店所在的地方就是郓城老县城的南城门,当年解放郓城南门的战斗打得最激烈,双方死伤很多,场面相当惨烈。
九小时解放郓城
本报记者 盛长新
易守难攻的郓城县城
“郓城老县城很小,城墙又高又厚,呈圆形,从城南到城北也就二华里,共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俺家当年就住在南城门底下。”樊兆山老人对郓城县老城了如指掌,“我小的时候,日本兵在郓城南城门设有岗哨,老百姓从城门口过,都得向日本兵敬礼,否则就要挨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郓城县城长达8年之久,郓城县城虽然很小,但战略位置却很重要。当年日本人在这里苦心经营了多年,修筑了不少的碉堡。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第55师主力占领郓城,并把郓城作为巩固鲁西南黄河防线的战略要地,他们抓民工,加固城垣,增筑工事,使得郓城县城的防御更加坚固。
今年85岁、曾担任过郓城县县长的鲁成老人是一位离休干部,解放前曾担任过郓城县委情报站站长。得知记者采访郓城攻坚战,他欣然接受了采访。他说:“1947年,我在郓城县委组织部任组织干事兼情报站站长,攻打郓城时,我被抽调到战勤指挥部宣传科负责宣传工作,对郓城县城敌人的防御系统比较了解。”
据鲁成老人回忆,当时郓城县城城墙高约7米,宽3米,城墙外有宽3--5米的壕沟,壕沟外设有鹿砦,重点地段设有3至5道,并有两道铁丝网和地雷区。城四门内外、上下两侧筑有明暗碉堡,敌人可以依托工事,组成直射、斜射、侧射、屈射和明暗火力相交叉的严密火力网。城内则依托建筑物、地堡群和多层射孔,实施多层防御,形成了完整的防御网。当时郓城城内驻有敌第55师师部及其第29旅、第74旅,共计20000余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敌军的武器装备均优于我军,并有徐州方面的空中支援。
率先从西门南侧攻进县城
“其实,郓城攻坚战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第一仗,作为鲁西南战役的开端,这一仗充分体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艺术。”郓城县党史委副主任王平云说,“当时,刘伯承、邓小平制定了‘攻打郓城,诱敌增援,全部歼灭’的作战计划。因此攻打郓城必须掌握好火候。打早了,歼灭了郓城守敌,敌人的援军就不敢来了;打晚了,敌人援兵赶到,就会使我军腹背受敌,陷入被动。”
1947年7月7日天刚亮,刘伯承、邓小平接到了侦察部队的报告,敌军第32师、第66师开始增援,他们立即命令打电话给一纵司令员杨勇:“顾祝同(时任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已经按我们的意见办了,你可以动手了。”“3天时间能不能把郓城拿下来?”杨勇司令员早就计划着不用一天的时间攻下郓城,但为防万一,他还是留有余地地表态:“首长请放心,两天就够了。”
“当时攻城部队主力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纵,一纵的指挥部就设在城南的陈路口村,我们的战勤指挥部则设在城南的夏庄。”鲁成老人虽至耄耋之年,但思路仍然清晰,“攻城部队在城西南角的高粱地开挖战沟,一直挖到城外的壕沟,以便于接近城墙。”
当晚8时,杨勇司令员一声令下,3颗红色信号弹刚一腾空,我军100多门火炮同时发出怒吼,一排排、一串串炮弹,呼啸着划破夜空,飞向敌军的阵地。敌军城门、城墙上下的碉堡、工事,顿时砖石横飞,硝烟弥漫。城内的一些目标也被击中,升起了一个个烟柱。炮弹的爆炸闪光和城内一些房屋燃起的火光交织在一起,把天空照得通明。
一纵第20旅8团一营率先向南城门的守敌发起进攻。当我军架云梯强行登上南门外墙后,遭到了敌人的疯狂反扑,后续部队被敌军密集的炮火封锁,难以跟进,一营的先头部队只好又撤出了南门。其后发起进攻的第2旅也在北门和城西北角受阻。
负责主攻西门的是一纵第1旅,他们并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利用先前开挖的战沟,打开了一条进攻的通道。旅长杨俊生命令炮兵向西门南侧的城墙发炮,随着山炮、榴弹炮的爆炸声,城墙被炸开了10米左右的口子,缺口附近的地堡也被摧毁。指挥战斗的旅参谋长请示杨俊生旅长,“是否可以发起进攻?”杨俊生说,“火候还不到。”杨俊生命令爆破组用300公斤的炸药继续轰炸城墙,最终炸出了一个30多米的豁口。利用这个豁口,我军攻入了郓城县城。
我军虽然攻入县城,但守城之敌依托城内的街巷和地堡等工事负隅顽抗,我参战部队同敌人展开了巷战。战至半夜,我军对位于天主教堂的敌55师师部形成包围,并一举将敌军师部摧毁。敌军顿时成了“无头苍蝇”,混乱不堪。我军则乘机勇猛穿插,将城内的残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次日4时30分,敌军防守最严密的南门也被我军攻破,同时防守东门的敌军见大势已去,主动缴械投降。战至5时,守城之敌全部被歼,郓城解放。
胜利街的由来
郓城战役历时9个小时,歼敌1.3万余人,消灭敌军一个师部和两个旅,俘敌中将副师长理亚明以下官兵10558人,缴获汽车9辆,各种口径炮52门,枪支9199支。在郓城攻坚战中立下奇功的第一旅被授予“大反攻中首立奇功”旗帜一面;野战军司令部给一纵及其第一旅记大功一次;刘伯承、邓小平在给一纵的通令中指出:“你们以坚决果敢的动作,歼灭了固守郓城之敌,收复郓城,创造了一个纵队单独攻坚和歼敌两个旅的光辉先例,争取了野战军大反攻中的一个重大的胜利。”同年7月10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在给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贺电中,称郓城攻坚战为“伟大的胜利。”
“解放郓城那年,我刚好13岁。当时国民党军为了修筑工事,把俺家的房屋都给扒掉了。为避战火,父亲领着我们全家四处逃荒。郓城战役结束20多天之后,我们才返回郓城县城。”据樊兆山老人回忆,当年的郓城攻坚战打得非常惨烈,“当时我军解放郓城之后,迅速撤离了郓城,而城内外敌军的死尸却无人清理,天气炎热,很快就发臭,气味非常难闻。尤其是城南门,死得人太多了,我和父亲光拉死尸就拉了好几车。”
樊兆山老人说:“为了庆祝郓城解放,人民政府后来把战斗最激烈、位于城南门的老油坊街,改名胜利街
大碾盘上指挥千军万马
在郓城县郭屯镇唐官屯村有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北屋是三间用土坯垒起的房子,间与间之间没有门,正房的旁边分别是两间配房和两间小厨房,厨房靠屋山的地方躺着一架过去农村常用的大碾盘。这在62年前,算是唐官屯村最宽敞明亮的民房了。小屋的主人名叫樊祥珍,他终生难忘当年部队首长刘伯承、邓小平等住在他家、指挥鲁西南战役的情景。
1947年7月的一天,郓城县郭屯镇唐官屯村来了一支解放军队伍。这支部队和国民党军有着天壤之别,部队官兵对待老百姓都非常和气。部队征用樊祥珍家的房子,充当临时指挥部。当天有三位首长模样的人住进了樊祥珍家,樊祥珍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个子高高的、戴着眼镜的首长住进了三间北屋;个子较矮、说着一口四川话的首长住进了两间西屋;还有一位年轻的干部模样的人住进了位于院子东面的两间厨房。
“当时俺家的院门外,有执勤的卫兵,我当时只有10多岁,但也明显感觉到这两位首长是大官。高个子和矮个子首长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有时他们俩还到村边一起散步。”樊祥珍家回忆说,“每当研究作战计划时,高个子和矮个子首长就把军用地图铺在大碾盘上,一研究就是半天。直到解放后,我们才知道高个子首长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矮个子首长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政委邓小平,和他们住在一起的年轻干部是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情报科科长杨国宇。”
樊祥珍家至今珍藏着两样“宝贝”,一样是刘邓首长曾经用过的一把茶壶,另一件就是大碾盘。每当有人来到他家,樊祥珍总是骄傲地说,“千万不要小看大碾盘,想当年,刘邓首长在这上面指挥过千军万马呢!”
刘伯承、邓小平等前后在唐官屯村住了18天,在这里他们指挥了著名的鲁西南战役。
1947年的7月8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攻克郓城,歼灭整编第55师大部;7月10日,第2、第6纵队分别攻取曹县、定陶,歼灭敌第153旅;14日晚,晋冀鲁豫野战军对六营集发起进攻,当守敌突围时即被歼灭于预设阵地之内。六营集战斗取胜后,第2、第3纵队即对羊山集之敌发起进攻,
于28日全歼第66旅,胜利地结束了鲁西南战役。
鲁西南战役历时28天,共摧毁敌4个整编师师部,歼敌9个半旅6万余人,不仅为跃进大别山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东战场重点进攻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