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郓城攻坚战:拉开全国解放序幕
早春三月,春寒料峭。冒着刺骨的寒风,记者来到了位于黄河岸边的郓城县李集镇杨集村。在该村村北,记者见到了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刘邓大军渡黄河处”纪念碑。郓城县党史委副主任王平云告诉记者:“这块纪念碑记录的是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突破蒋介石重兵布防的黄河防线,一举解放郓城县城的事。纪念碑虽小,但其历史意义却十分重大,它标志着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拉开了全国解放的序幕。”
大转折从这里开始
本报记者 盛长新
“别看这条木船很普通,当年刘邓大军就是乘坐这样的木船突破了敌军的黄河防线。”3月5日,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第二展厅,该馆讲解员向记者介绍革命文物--
一条破烂的木头船。记者观物读史,仿佛又回到62年前那炮声隆隆、硝烟纷飞的1947年。这一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突破国民党40万大军精心布置的黄河防线,强攻郓城,发起鲁西南战役。而后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300只木船突破黄河防线
穿越62年的历史,时空回到了1947年那个炎热的夏天。
1947年6月30日晚9时,刘邓大军按照预定计划,在从濮县(今河南濮阳)至山东东阿县300华里的黄河防线上,分7处同时发起渡河战役。渡河部队在强大炮火掩护和先期渡河部队的接应下,300只船齐发,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突破蒋介石谓之天险的国民党军黄河防线,蒋介石苦心经营多年的“黄河战略”倾刻瓦解。
“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为什么选择菏泽?这里面既有偶然因素,也是历史的必然。”郓城县党史委副主任王平云,从事20多年的党史研究工作,曾多次采访过鲁西南战役和郓城攻坚战的参与者,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3月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菏泽是革命老区,这里浸染着无数革命先驱的鲜血,传颂着他们不屈不挠的奋斗业绩。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边区以菏泽为中心,区域范围东缘津浦,西邻平汉,南跨陇海,北界德石,67县相连,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1947年7月2日至28日,刘邓大军连续作战,十战十捷,先后解放郓城、曹县、定陶等县城,歼敌5.6万人。然后飞越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从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对解放区全面进攻,到1947年6月的一年中,我军在全国各个战场共歼灭敌军120万人。但是,这一年仗都是在解放区打的。解放区人民支援我军作战做出巨大贡献,也遭受巨大损失。敌军先后占领了解放区90%以上城镇和广大农村,华东解放区黄河以南地区全部为敌人占领。敌人对解放区大肆破坏,发生过战斗的地方受到的损失尤为严重。敌人的阴谋就是把解放区打烂,使我军在人力、物力上无以为继。为了粉碎敌人继续把战争引向解放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决定,从战争第二年起进行全国性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成功,成为了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革命英烈血洒黄河岸边
如今,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地方有多处成为红色旅游景点,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位于河南台前县孙口乡境内的将军渡。高高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记载了中国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1947年7月4日夜,刘伯承、邓小平从孙口渡乘“爱国号”蓝色大船渡过黄河,并下令嘉奖给予无私支援的老区人民。老区人民以此为荣,为孙口渡取名“将军渡”。
“其实,咱们郓城县也有一座‘刘邓大军渡黄河处’纪念碑,只是没有‘将军渡’有名。”郓城县党史委副主任王平云告诉记者。早春三月,春寒料峭,冒着刺骨的寒风,记者来到了郓城县李集镇杨集村。在该村村北,记者见到了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刘邓大军渡黄河处”纪念碑。在纪念碑的附近,记者还看到了不少烈士的坟墓,王平云告诉记者:“当年强渡黄河时,有不少战士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
据史料记载,1947年,国民党军把主力集中于山东、陕北两个战场,在两个战场的中间,即从风陵渡到济南,蒋介石用40万精锐部队构成约2000公里的正面黄河防线,沿黄堤、岸、滩布满地堡群,还挖有战壕和掩体等工事。
针对蒋介石构成的黄河防线,刘邓首长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这样漫长的防线上,连接两个战场的黄河,是国民党军防线上的薄弱环节。刘伯承把这种战略态势称为“哑铃”,两头粗,中间细。最终,刘邓大军南下作战,一举捣毁蒋介石的黄河防线。
解放区人民掀起支前热潮
“刘邓大军没有过黄河之前,国民党的部队占据了郓城县城等重要据点,我们地方武装转入地下打游击,形势严峻,条件艰苦。当时,最嚣张的是国民党的还乡团,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气焰嚣张,经常追着我们打,我们地方武装日子最难过。”曾担任过郓城县委书记的离休老干部刘涛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感慨万千,“1947年,我正好20岁,担任郓北九区区长。当年的九区位于现在的郓城县程屯乡一带。当时的形势十分险恶,我带着10多名民兵在程屯打游击。刘邓大军渡河的那天晚上,我和10多个民兵就在黄河岸边不远的村庄,当时我们的大部队渡过黄河后,迅速向郓城县城挺进。我们的哨兵发现大部队后,害怕引起误会,就没有发出声音。后来才知道,这支部队就是我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一纵队,纵队司令员是杨勇,政委是苏振华。当时一纵的一部攻下了肖皮口,将当地的还乡团全部消灭。”
第二天天刚亮,刘涛率领民兵迅速和大部队接上头,按照部队首长指示,刘涛和地方武装接受了组织担架团的任务,为攻打郓城县城做准备。“遗憾的是,我没有跟着大部队参加攻打郓城县城的战斗,而是接受了抢修黄河大堤、防止黄河泛滥的任务。”刘涛说。
为了支援刘邓大军渡河作战,解放区人民除了修路造船以外,同时组织起担架团、轮战团,并为部队腾房安排住处,为部队做鞋、磨面、准备吃穿,1947年四五月份还掀起了参军热潮,为部队补充兵员。总之,从各个方面,全力以赴,保证大军渡河。
我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迅速扫清了郓城县城的外围之敌,将郓城县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驻守郓城县城的敌第55师的两个旅已成瓮中之鳖,插翅难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