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松和弟子们同台演唱
圆如珠、脆如玉,若山涧泉水,甜丝丝、美滋滋、令人心旷神怡……11月1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梆子传承人刘桂松从艺60周年演唱会在菏泽齐鲁音乐学院排演厅举行。刘桂松大师及其弟子分别登台演唱,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刘桂松:大师展风采 梨园有春色
本报记者 郭卫东
刘家有女初长成
中国菏泽网讯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硬铜梆子”,简称
“高调”或“高梆”,是发源于山东中西部的主要剧种之一,因其表演风格粗犷,动作大方,唱腔高亢激昂,极富地方特色而深受群众欢迎,被人们戏称为“舍命梆子腔”。
当年,巨野县曾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山东梆子班社,人称“三百年江湖大姚班”,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由姚绥远创建的,班内人才济济,是当地最大的山东梆子演出团体,各时期山东梆子代表演员大多出在大姚班。
刘桂松的父亲刘云亭,艺名“刘三”,是大姚班后期主要演员,位列大姚班“四大青衣”之一(其他三位指姜玉明、时维立、任振江),成名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与著名演员窦朝荣配戏,因其身段优美,表演大方、唱腔独具一格而享誉一方。代表剧目有《老羊山》、《反西唐》、《天赐禄》、《双官诰》等。
刘桂松自幼跟随父亲在巨野长大,小时候体弱多病,到了12岁,体重只有48斤。因为生活所迫,只上了两年半小学的她便跟着父亲到剧团学戏。父亲给她找了一个入门师傅,叫刘提邹。这位老师以严厉出名,只要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不打则骂。
在师傅的严格要求下,孩提时代的刘桂松,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以超人的坚强意志,坚持了下来。在她的印象中,练功几乎就是她小时候生活的全部内容,从宿舍到巨野城北的老城墙就是她的活动轨迹。每天天不亮起床,练功很久太阳才出来;晚上练完功回家时,已经是夜色朦胧了。刚开始,身体瘦小的刘桂松确实难以承受这样高强度的训练,有时候甚至累得虚脱。可她有一股犟劲,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怎么做不到呢?为了心中的梦想,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就这样,一年以后,13岁的小桂松就能倒立40多分钟,小翻也能一口气翻十几个了。
如今,已经退休的刘桂松还十分感激这位严厉的刘老师,她说:“刘老师的严格要求,为我日后演好刀马旦这一行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艰难蜕变出奇彩
在练功过程中,刘桂松细心揣摩父亲对每一个角色的处理和唱腔的把握,小到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她都要求自己做到惟妙惟肖,分毫不差才肯罢休。然而正当她想在戏剧舞台上一展才华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差点断送了她的艺术生命。
由于练功强度过大,正处变声期的刘桂松突然失声了,一开始她还没太在意,以为是正常现象,可是直到十七八岁仍然没有恢复,这让她非常着急。周围开始有风言风语,更有甚者当面说她根本不是演戏的料。一向要强的她终于坚持不住了,萌生了逃避的念头。有一天,趁父亲不注意,她偷偷跑回了家。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用麻绳把她狠打了一顿。刘桂松回忆说,要不是那次挨打,也许自己的戏剧之梦那时候就终结了。
幸运的是,度过漫长的变声期,刘桂松那高亢嘹亮的嗓音一下子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到了十九岁的时候,唱、念、做、打样样精通的刘桂松第一次在传统戏剧《红珠女》中担当了主角。
“那是1961年,剧团代表山东省去东北慰问演出,我是主演,一连演了四个月,场场爆满。看我在舞台上干脆利落,动作难度大,观众不相信我是女孩子,谢幕的时候我只好把头发放下来让他们看。”由于演出效果好,剧团受到黑龙江省委领导的亲自接见。
年轻的刘桂松从此成了团里的台柱子,也迎来了她演艺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期。“那时候年龄小,不知道啥是累,也不觉得苦,每天除了演戏,还要练功。平时擦破点皮、受点伤是常事。有一次演出,过小翻时一不小心把手指骨戳出来了,我忍住痛还是接着演,硬是没让观众看出来。”
独树一帜领风骚
1966年,刘桂松和其他同时代的人一样,被下放到工厂当了车床工。1967年,剧团恢复,大唱样板戏,刘桂松又被召回剧团,这时期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铁流战士》、《枫林战士》、《山鹰》等。1976年,剧团解散,一年后又成立“巨野县豫剧团”,刘桂松坚持山东梆子唱腔,与著名武生演员丁长岐(丁宪文之子)一起被聘请至河南省台前县,并出任当地山东梆子剧团团长,成为最卖座的演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当地梆子戏曲的繁荣,促进了当地戏剧事业的发展。
1979年,巨野县政府根据省政府要求重又组建了山东梆子剧团,并召回流落到外地的演员。在长长的“召回”名单中,刘桂松排在第一位。
得知刘桂松要回去,当地领导非常吃惊,多次由主要领导出面谈话,许以优厚待遇,希望她能留下来。但刘桂松“回家”心切,什么条件都不动心。终于有一天,趁演出的间隙,她悄悄离开了台前,辗转回到了家乡。
重回家乡的刘桂松一年后担任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除了演戏,她还要联系台口,负责全团的日常工作。在此后的岁月里,刘桂松带领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走遍了大江南北,在梆子戏流传较广的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地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这个时期不但是山东梆子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辉煌的时候,也是刘桂松戏剧表演最成熟的时期,形成了刚劲洒脱、表演生动,唱腔高亢婉转、激昂豪迈的艺术风格,在山东梆子中独树一帜,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刘桂松不但秉承了她父亲激越高亢的山东梆子唱腔,而且大胆运用了颤音、跳音、顿音、前倚音、后倚音、上滑音、下滑音等演唱技巧,使她那迷人的唱腔,更加字正腔圆、清新入胜。她扮相俊美、表演得体,能将每一部戏曲中所饰演的角色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每次演出只要她一出场,观众立刻掌声雷动。
几十年来,刘桂松成功地演出了上百部优秀传统戏和现代戏。《老羊山》、《反西唐》、《三省庄》、《贺后骂殿》、《天赐禄》等优秀剧目,都被磨炼成了她的代表剧。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刘桂松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矍烁,并不时应邀到济宁、泰安等地辅导。刘桂松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们多关注山东梆子,鼓励年轻人来学习,使山东梆子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