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惊叹,一路收获
---本报小记者赴穆李乡村风景旅游区侧记
本报记者 文/陈 敏 图/冯锴
中国菏泽网消息
农历八月,苹果羞红了脸,石榴咧开了嘴,柿子也像红灯笼一样挂满枝头;农历八月,乡村处处是收获的忙碌和喜悦。9月22日,本报百余名小记者走进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乡村风景旅游区,参观穆李村新农村建设情况,观看面塑艺人现场表演,到现代化的敬老院里看望孤寡老人,到苹果园里体验采摘的乐趣。
历练自己,咱们骑车去穆李
9月22日8时40分,不少小记者跟随家长或坐私家车或骑电动车,来到了本次小记者活动的集合地点——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村口。9时许,当集合完毕的小记者队伍准备出发时,一大一小两位驴友引起了小记者们的注意,他们是小记者冯文卓和他的母亲焦永华。“我们家在牡丹区体育场附近,我和儿子骑了大约45分钟才到达这里。”焦永华告诉记者,她和儿子经常骑行,这次从家骑车到穆李村,中间没有休息。
冯文卓今年只有11岁,但他却已有两年的骑行经历,第一次骑行是去曹州牡丹园,当时他的“坐骑”还是一辆小型折叠自行车。“在路上休息了好几次才到达牡丹园。”冯文卓说,第一次骑这么远的距离他感觉挺有成就感的。每个周末,冯文卓和妈妈都要抽出半天的时间骑行,曹州牡丹园、赵王河公园都是他们常去的地方,他的“坐骑”也由小型折叠自行车变成了轻快的变速自行车。“我想骑自行车去东明县黄河滩去看看,欣赏一下那里的风景。”冯文卓说,这是他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但是由于路程太远,他的母亲目前还没有同意同他一起骑行前往。
“姜力文、刘坤、陈佳、韩亚慧和我都是牡丹区第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商量好了要一起骑车参加活动。”小记者王奕辰说,她家住在市华英路佳合花园,是五个同学中距离穆李村最远的,“我们商量好在菏泽金盾花园小区南门口会合,我们骑车比较快,半个小时就到这里了。”王奕辰说,平时就骑车上下学,也曾与同学一起骑车去菏泽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李孟油村游玩,所以骑车来穆李村参加活动,对她和她的骑友来说是一件并不算困难的事。
一排排柿子树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这些柿子好大好红啊,看起来像是一个一个红灯笼。”“一个、两个、三个……哇塞,这一个枝条上就结了12个柿子。”参观穆李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时,小记者们被村里街道两旁一排排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树震住了,不少小记者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柿子树。穆李村第一书记楚凯介绍说,街道两旁的柿子树是村民的私有财产,虽然柿子树没有用篱笆圈起来,但却从来没有人去摘这些柿子,就连村里的小孩也不摘。“村民直到初冬甚至到下雪前才摘,这一排排挂满果实的柿子树已经成为了穆李村一道独特的风景。”楚凯介绍说,来穆李村旅游的人无不对阵势庞大的柿子树赞扬一番,也对村民这种“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竖起大拇指。
让小记者们称赞的可不只有柿子树,穆李村村民的住房也让小记者和他们的家长极为称赞。“她家的厨房设计得很现代化,灶台全是用瓷砖铺的。”“她家的厕所还分为男厕和女厕,我们家就只有一个厕所。”在村民霍凤玲家,小记者们四处参观。霍凤玲家有五口人,除了丈夫和她,还有老父亲和一双儿女,他们住着面积为3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院子占地也有四分半地,房屋设计和装修一点都不比城里差。“现在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读初中,以后等他们都出去上大学了,光收拾屋子我一个人都忙不过来。”霍凤玲乐呵呵地说。
哇塞,这里的苹果好甜
一根根水泥柱子搭建的长廊,被丝瓜、葫芦、冬瓜等藤蔓植物“全面侵占”,走在这绿色长廊中,还会时不时欣喜地发现刚长成的小冬瓜在玩荡秋千,已经成熟的丝瓜身上开始“长皱纹”。身置其中,不少小记者们不自觉地哼起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参观完穆李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小记者们沿着绿色长廊奔向了下一站,观看面塑艺人现场表演。“快看,他在捏愤怒的小鸟,黄色的嘴巴,粗粗的眉毛,大大的白眼眼球里面有个小小的黑眼珠,真的太逼真了。”小记者们又是一阵赞叹。当然他们也没有忘记自己小记者的身份,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和手机狂拍,不少小记者还把面塑艺人捏面人的过程录制了下来,并详细询问捏面人的一些注意事项。他们坦言,面塑真的很好玩,回家之后也打算用橡皮泥或是普通面团练练手。
参观结束后,穆李村负责人为每个小记者和家长发放了刚从采摘园采摘的苹果,并诚邀各位小记者和家长去采摘园亲自采摘,体验采摘的乐趣。“刚采摘的苹果跟从集市上买来的水果口感就是不一样,这里的水果不但脆生而且含的水分也多,我一定要多采摘点回去,自己留一部分也送给亲友一部分。”小记者枨苏原的母亲柳女士对采摘活动很感兴趣,她说一定要多带点回去,自己采摘不仅可以摘到自己满意的水果,体会采摘的乐趣,这里的水果没有打农药,吃起来也比较放心。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