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
本报记者 淑娅、冯锴
说事嘉宾:
袁一娜,16岁,就读于曹县一中
陈爽,24岁,就职于民生人寿保险公司菏泽分公司
杨晓慧,22岁,就职于菏泽华蕾小学
卢福红,46岁,就职于曹县建工局
赵福琪,53岁,就职于菏泽学院外语系
中国菏泽网消息
主持人:如今,网络的魅力越来越大,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世界、相互交流的工具。而网络语言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你知道的网络语言有哪些?你怎么看待中小学生使用网络语言?
你了解网络语言吗?
主持人:网络语言包括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化和图片,最初是“网虫们”为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特定的语言。不知各位嘉宾了解多少?
袁一娜:我遇到过不少,一个网友说的这段话里就包含很多:“各位GG(哥哥)、JJ(姐姐),大家好,偶(我)同学平时说话就是酱紫(这样子)的,你们感觉是不是有点儿听不懂,有点儿BT(变态)啊?不过表(不要)奇怪,偶说的这是网络语言,什么?你们不懂?7456(气死我了)!哈哈……我在网络上聊天时遇到过一个人,她就是这样说话:偶素酱紫(我是这样子),偶灰常稀饭(我非常喜欢)……”
卢福红:我也经常接触网络语言。我儿子在外地读大学,我们经常在网上聊天,刚开始看到从他聊天窗口里蹦出几个“错别字”,我还纠正,他却说我“老土”。听他解释后,我才知道这些“错别字”是最流行的。
杨晓慧:现在,很多学生都使用网络语言。“偶(我)今天下楼买东东(东西),知道了一件非常寒(吃惊)的事情……”这是出现在一名学生作文中的原话。
网络语言影响有多大?
主持人:从某个方面看,网络语言确实挺有意思的。不知各位嘉宾的生活是否受网络语言影响?
袁一娜:在学校里,我的生活中几乎充满了网络语言。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些“语言”,这样说话会被同学认为是“非主流”,如果一直这样说,会被其他同学排斥。
卢福红:我现在与儿子电话聊天时常说一些网络词汇,感觉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陈爽:网络语言非常生动,特别好玩。上班有压力,偶尔说点儿这样的词汇,可以减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只要不影响其他人,说说倒无妨,毕竟,网络语言多用于网络。
杨晓慧:最初看到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我觉得挺好玩的,他们好像在对暗号。但时间一长,我对他们的这种语言习惯担忧,孩子的语言能力可塑性强,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就很难改正。
如何对待网络语言
主持人:每一种新生事物总会伴随争议和评判,网络语言也不例外。网络语言产生后,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不知各位嘉宾有何高见?
杨晓慧:我虽然不排斥网络语言,但认为,中小学生应该学习传统规范性语言,尤其是在书面用语上,更不能破坏语言的规范性,这对训练他们的思维逻辑很重要。中小学生过早地使用网络语言,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赵福琪:有人说网络语言要革现代汉语的“命”,我认为,这有些危言耸听。在网络语言里,个别单词也许会进入到传统语言内,但传统语言博大精深,它的根基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动摇的。
家长、学校及社会在对待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这个问题上,不必畏之如虎,更不必大惊小怪、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应该以宽容的姿态,主动走进网络,研究学习网络的优点,拒绝青少年使用粗俗的网络语言。
我们要让青少年明白,只要他们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诚实友好地交流,富有责任心和道德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网络语言也就可以变得更好。
读者朋友,对于网络语言,您怎么看待,欢迎继续拨打本报说事热线谈谈自己的看法。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