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
姜培军,本报记者
说事嘉宾:
岳榕,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科副科长
李新雷,菏泽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
张镇江,曹县鲁泰工艺品公司负责人
王春磊,菏泽学院中文系大四学生
高亮,曹县人,山东理工大学2008级毕业生,已就业
张信文,曹县人,青岛大学2008级研究生毕业,待业
陈庆璞,菏泽人,山东大学文学院2008级毕业生
主持人:说起大学生就业,不少人只有一个概念:“难!”可大学生就业究竟难在哪儿?是什么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工作真难找!
主持人:不可否认,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始终像秤砣一样压在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心头,甚至被戏称为“天下第一难”。不知各位嘉宾对此有何感觉?
李新雷:据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几乎占到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的一半,而前两年还有250万人尚未就业。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菏泽学院今年有毕业生5191人,其中,本科1447人,专科3744人。
岳榕:大学生就业难可以从报考我市公务员的人数上体现出来。不久前举行的招录公务员考试中,我市有13886人参加,整体录取比例约为52∶1,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招录1人,竟有274人报考。
主持人:有人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更像大龄女青年,有“恋爱”“结婚”的渴望,却不得不面临“嫁”不出去的尴尬。就连两三年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研究生,如今也为工作发愁。
王春磊:春节过后,我就准备找工作了。求职简历、电子邮件没少发,工作到现在还没眉目。现在找工作比找女朋友都难,经历面试较多者被戏称为“面霸”,而投上几十份简历才能换来一个面试机会者,则自嘲为“拒无霸”。
高亮:我去年毕业走向人才市场时,就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门槛”:很多企事业单位,宁肯花大价钱引进“熟练工”,也不愿花时间培养大学毕业生,这让大学毕业生求职难上加难。
张信文:毕业将近一年,我还在流浪。10个月下来,我参加的招聘会超过50场,费用将近5000元,还是没有结果。不知道是我的水平不行,还是招聘单位没诚意,我辛辛苦苦考来的英语六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计算机过级证书现在等于一堆废纸。
究竟难在哪?
主持人:从“天之骄子”一下子跌落为“凡人”,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
岳榕:“马马虎虎”应该是一个原因。大规模的人才交流会,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应该是个好机会。但不久前在菏泽学院举行的招聘会上,不少求职的大学生显得“漫不经心”,拿份招聘简章就走,或者简单登记一下姓名,给人一种求职不真诚的感觉。
张镇江: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有些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特别是本科生。我们提供的岗位,月薪800到1200元,不少学生根本看不上;二是,有些大学毕业生不讲信誉。公司在人才招聘和培训上投入很多资金和时间,但不少大学毕业生接受培训后不久就辞职,给公司造成较大损失。无奈,连续几次后,我们就不敢招聘大学毕业生了。
李新雷:大学生就业存在诸多矛盾,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与企业需要熟练的技术人员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今年,还要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
高亮:学校盲目扩招以及专业设置、学生的就业观念、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民营企业的发展不顺利、社会权利的不公平等,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
陈庆璞:去年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三支一扶”,到滨州一个乡镇工作。我的体会是,我国的用人单位被严格区分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身份也由此被分为工人、干部、公务员,由此引发各类问题。
对于一名大学毕业生而言,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进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福利待遇、发展机遇及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涌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可毕竟,这些好单位用人有限,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就只能“高不成、低不就”了。
读者朋友,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欢迎继续拨打本报说事热线谈谈自己的观点。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