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第A4版:理论与实践

以文化融合助力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 朱桂峰 温涛

2023年,淮海经济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2670.35亿元,成为我国日益活跃的区域经济体之一。枣庄市作为淮海经济区早期发起城市之一,为淮海经济区的融合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拓展了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但4省10市的行政管理格局和历史发展沿革,使得淮海经济区凝聚力与向心力较弱,如何以文化为纽带,以文化融合推动区域融合,成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性问题。

政策支持是淮海经济区合作发展的定心丸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较早成立的跨省联合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作为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近年来不断获得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2018年11月,国务院批复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明确淮海经济区4省10市的区划范围。2022年,淮海经济区被列入国家《计划报告》年度重点工作。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把“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2024年全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融合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在地方政策的支持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已形成稳定的模式。这种连续性的政策,一方面有效推进了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区域行政文化。

文化融合是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

从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历程来看,文化不但能塑造城市形象,更是凝聚不同行政管理格局和地域发展沿革的重要力量,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地区的文化认同带动了城市集群的建设,文化向心力始终是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淮海经济区文化融合具有较强的基础。淮海经济区处于古黄河、淮河、运河文化经济带上,具有比较相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河文化孕育兼容并包的文化品质,使得淮海经济区易于形成统一的文化市场;具有悠久的城市文化传统,徐州作为著名的历史名城,曾影响历史文化的走向,具有相当的文化凝聚力和共识力;淮海经济区气候环境相似,一年四季分明,农耕文化悠久,自然风景秀美;自1986年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讨论会以来,经过38年的培育,淮海经济区形成了稳定的区域结构,地区协同理念获得普遍的认可,地域文化融合发展具有普遍的群众心理期待;在中心城市建设上,如2023年徐州市GDP实现 8900.44亿元,中心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凸显。

淮海经济区城市的文化产业附加值和贡献值仍需加强,如2022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GDP占比重达13%,2023年杭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比16%,且长三角文化产业互补性很强,上海和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带动外围加工业和制造业的群聚。淮海经济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区域文化融合体和文化向心力,区域辐射和区域协作能力不强已成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掣肘之一。文化创意领军企业不强、区域文化融合定位不清晰、历史文化创新力和传承力不足、文化市场化的协作能力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

以文化大融合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快区域性文化融合的整体规划。紧紧把握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的“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历史机遇,利用好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的常态机制,减弱地区行政壁垒,整体性重构淮海经济区文化产业格局。以旅游业融合发展为先导,实施水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等跨区域整合,带动跨区域文化企业的发展,引领跨区域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如以淮海大战为历史背景统筹红色文化资源;以煤炭工业文化为依托,整合徐州、枣庄、淮北、济宁的煤化工设计资源和能力。

二是加快淮海经济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发挥好徐州市12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带动作用,支持区域内部院校协作,培育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探讨淮海经济区文化人才一体化开发模式,建立统一人才培训市场和专业管理机构,实现文化人才培训机构共建共管;创新淮海经济区4省10市人才和用人单位交流方式,促进人才在淮海经济区的优化配置,淡化地域观念、户籍概念,探寻减少文化人才待遇地区差的模式;做好淮海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化和管理,支持淮海经济区文创规上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区域内“文化产权”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产权市场,提高文化主体跨区域经营的积极性。如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演艺市场盘活闲置的场馆资源,枣庄市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是大力推动各地特色文化的发展。文化融合应当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是削弱地区特色文化。充分挖掘经济区内10城市的特色文化形态和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区域内整体规划和提升;破除区域固化思维,明确打造区域内文化和经济中心并不是为了重新“分蛋糕”而是为了“做大蛋糕”,通过区域建设对接长江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性文化高地和经济中心,增强地区经济的吸引力,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继续深化区域内的文化桥梁搭建、部门协同推广、增强地区文化的消费能力。 (淮海经济区党校智库合作联盟课题 作者单位:中共枣庄市委党校 枣庄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