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渊源,要深入挖掘好、整合好、利用好这一资源富矿,汲取传统智慧,赓续中华文脉,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一是融合“引礼入律、出礼入刑”的立法理念。在古代中国,“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贯穿中国发展始终,直到今天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法律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引礼入律、出礼入刑”理念就是传统文化对法律的影响的重要体现,这一思想中所包含的循礼、求仁、崇义、尚公的观念代表了由传统中国绵延至今的主流价值观,为当今的法治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种负面思潮,暗含了隐忧和乱象。例如,多元价值消解了主流价值认同、负面舆论甚嚣尘上,这些问题都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单纯依靠道德引导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因地制宜更新法律制度供给,构建更为完善、多元、丰富的法律规范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礼”的作用得以显现,例如“仁爱孝悌”“克己忠恕”“守义谋利”等传统道德观念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商业贸易等方面的立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实现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的统一,更好消弭分歧、凝聚共识,以德法互济的形式筑牢民族共同的心理基础,形成共同的价值信仰。
二是赓续“执法严明、不避权贵”的执法理念。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工程,对建设法治社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在这一系统工程中,需抓好行政执法这个以点带面的关键抓手,从而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法理二者相融共生,“亲疏有别”“优亲厚友”的现象在古代社会屡见不鲜。在进入现代法治社会后,这类问题仍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权威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严格执法。关于这一方面,传统吏治文化值得学习借鉴,比如,借鉴明代的“南人北官、北人南官”回避制度,通过职务回避、地区回避、亲族回避等,有效避免因乡土意识、裙带关系、家族势力而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保证执法的公正严格。再比如,借鉴官吏考课制度,“四善二十七最”明确考核内容,对包括政治素质、工作表现、家风私德等在内的指标进行综合考核;“三等九级”细化考核等级,进一步量化各项指标,正确评价执法人员表现,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要追求“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司法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道德引领、浸润教化对社会建设的作用,他指出“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如‘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等传统思想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法治思维进一步增强,法律诉讼明显增多,这对于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保证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了司法手段滥用乱用。为避免这一现象发生,构建礼义有序的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发挥传统文化中“品德修炼、克已退让”的道德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继承传统调解制度中的合理经验。例如,在化解各类纠纷时既要遵照法律制度的要求,又要注重将民间习俗、情理、礼制作为重要依据,将多数人认可的共同价值理念作为准则,充分尊重并将社情民意、民间习惯、公序良俗、道德规范与法律相结合,以充分获得当事人的接受和回应,实现争议纠纷实质性化解,即“不能使民无讼,莫若劝民息讼。”
四是浸润“化民为俗、其必由学”的守法理念。法治社会建设,既靠严格执法,也离不开全民自觉守法,二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体两面,互为支撑、互相促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泛滥,各类主体的利益导向歪曲,逐利导向占据上风,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全民守法的自觉性、主动性弱化,各类道德滑坡、道德失语现象开始出现并在局部领域、地区蔓延,并由此催生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基于此,要善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以良好风俗助力法治社会建设,形成全面守法的良好局面。一方面要明确教育内容,在教育实践中融入“仁者爱仁”“克已”“慎独”的价值观念,既能抵御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又能唤醒坍塌的道德和失落的信仰,实现人们的法治认同。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选择教育方式,要注重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人们熟悉了解、易于接受的传播平台,制作大家喜闻乐见且起到春风化雨作用的作品,融入“温、良、恭、俭、让”的个人美德和“仁、义、礼、智、信”的社会公德,让人们在观看、阅读、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法治教育,从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法治认同,自觉遵守法律,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局面。
总之,要善于挖掘、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资源,找准其与法治中国、法治社会融合的契合点,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又助力了法治社会建设,实现了二者的交相辉映、共存共荣。
(作者单位:中共曹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