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旅游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报道>>09发展观>>先进典型
山东省寿光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2009-03-09 10:26:13   来源: 人民网   字体大小

 

 

    【提要】

 

 

    不毗邻大城市,不靠近交通运输要道,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97%,但山东省寿光市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靠解放思想和大胆创新,靠辛勤劳动和扎实工作,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子。

 

 

    寿光之所以取得非凡成就,关键在人,在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一大批各个层次的发展领军人和带头人。展望未来,寿光市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举措,广大干部群众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满信心。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寿光市经济快速成长,社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由当初贫穷落后的小县城跃升为山东县域经济的“领头羊”和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发展之初,寿光既无区位优势,也无资源优势,但就是依靠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又适时调整和推进工业发展,全面构筑现代工业体系。依靠农业富民、工业强市,寿光实现了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寿光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大胆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已有发展条件,努力挖掘发展潜力,不断创新发展优势,就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开拓出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 

    

 

 

    寿光市是山东省潍坊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14个镇、街道,975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

 

 

    一、改革开放使寿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寿光市贫穷落后,发展缓慢,在潍坊12个县市区中处于末位,在山东县域经济中也处于靠后位置。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亩产只有300公斤左右,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接近80%,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55%,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97%;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的工业都是封闭型的县办工业和社队工业,大部分为农机厂、化肥厂、小盐场、砖厂等粗加工型小厂,仅能生产化肥、水泥、原盐、小农具等初级产品,工业总产值只有2.6亿元,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及30%;城乡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县城建成区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仅有30多万平方米,城区道路不到15公里,自来水、供暖、供气、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整个县城只有1座3层高的楼,城乡交通状况很差,农村道路坑洼连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群众生活水平低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17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平方米,人均每月口粮21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有74元,有1/4的生产队无现金分配,农民基本上以玉米、红薯等粗粮充饥,北部一些村庄甚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寿光经济快速成长,社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显著变化。1978—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7%和1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进出口总额增长20.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6.8%。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财政总收入33.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9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9%和36%,农村住户电话基本普及,城镇家庭25%拥有小轿车;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到14%,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到53%和33%,城镇化水平超过50%,以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已经形成;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村通客车、户户通自来水和有线电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全面快速发展使寿光市在山东省和全国县域经济中的位置快速跃升。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百强县(市)评选活动中,寿光市连续9届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2005年名列第四十一位;2003年以来在潍坊市组织的历次县市区现场观摩点评考核中,寿光市连续9次位居首位;在2005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寿光市被确定为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2007年,寿光市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荣誉25项,夺得潍坊市年度综合考核一等奖。如今的寿光,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成为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二、积极探索符合寿光实际的发展路子

 

 

    寿光市在区位上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不毗邻大城市,享受不到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没有资源优势,缺乏依靠富集资源实现发展突破的条件;不靠近交通运输要道,无法借助物流集散和交通便利起步。就是在这样一个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寿光人民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靠解放思想和大胆创新,靠辛勤劳动和扎实工作,实现了发展的突破和飞跃,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发挥初始的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经济,靠农业富民,靠工业强市,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

 

 

    (一)充分利用初始农业优势,用农业培养工业。这是寿光发展路子的最鲜明特点,也是寿光发展成功的主要路径。寿光的快速发展,不是像有些地区所呈现出的那样,工业发展了但农业萎缩了,而是先大力发展农业,由农业起步,实现农业发展的大提升,用农业培养工业,农业与工业共同发展。寿光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农业区位,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好,农业是启动经济发展的初始优势。在改革开放之初,寿光及时认准了这个优势,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依靠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出的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大力发展农业,推动经济发展快速起步。寿光发展农业的思路和模式是:靠蔬菜产业领跑,靠科学技术助力,靠产业化经营提升。为了使蔬菜成为一个主导产业,寿光市采取了生产、流通、加工、品牌一起抓的办法。生产方面,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先后发明推广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等300多项新技术,引进推广1000多个名优新品种和30多项种植新模式,吸引20多家国外种子公司投资建立良种示范基地,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并培育出了4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培植了乐义蔬菜、欧亚特、燎原、农圣庄园等十几个规模化高效种植园区和“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豆瓣生产专业村等587个蔬菜生产专业镇村。1986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0万亩,在当时就形成了“寿光菜篮子挎遍全国”的影响。2007年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8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接近60%。流通方面,1984年建立蔬菜批发市场,1989年对批发市场进行改扩建,现年成交各类蔬菜40亿公斤、交易额达50多亿元。2003年建成全国第一家蔬菜电子拍卖中心,2005年开通全国第一家年交易额达200多亿元的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7年又规划建设占地1880亩、投资20亿元的国家级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市场建设使寿光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工方面,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瞄准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对蔬菜进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升蔬菜附加值,积极扩大出口,用龙头企业联结和带动农户,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市80%的农户都已进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品牌方面,先后认证优质农产品312个,培育了“乐义”黄瓜、“王婆”香瓜等多个著名品牌,用品牌开拓和占领市场。从2000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了9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进一步打响了“寿光蔬菜”品牌。蔬菜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左右来源于蔬菜。中南部乡镇一个农户平均有2—3个冬暖式蔬菜大棚,每个大棚年纯收入2—3万元,种菜已成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许多农民通过种菜走上了富裕之路。在蔬菜大发展的同时,粮食等其他农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2007年,寿光粮食产量达6.3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近1倍,增速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亩产453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6公斤,比1978年增加150公斤;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在蔬菜产业链条上,发育形成了储藏、包装、运输、加工、流通、出口、服务、科研、会展、旅游等一大批产业。这些由农业特别是蔬菜业培养和衍生出的产业,已成为寿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寿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寿光崛起的重要支撑,成为寿光的标志性特色和重要闪光点。

 

 

    (二)根据发展阶段适时调整和推进工业发展,全面构筑现代工业体系。在农业及其培育的工业基础上,寿光市不断拓宽发展视野,明确提出工业立市的发展思路,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和要求,适时调整工业发展重点和模式,推动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靠工业强市。从1985年起,按照“强农、重工”的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9年乡镇企业产值14.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同时,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对县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形成以县属工业为骨干、乡镇工业为主体、村办户办工业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工业发展格局。从1990年起,按照“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思路,大力扶持骨干企业和名牌拳头产品,重点培育并初步形成造纸、酿酒、化肥、人造板、盐和盐化工等主导产业。2001年以后,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投入、关键抓招商”的思路,重点建设晨鸣、科技、东城三大工业园区,促进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聚集,实现规模效应。积极引导晨鸣集团抓投入、上项目,先后开工建设30万吨铜版纸、30万吨白卡纸、25万吨热磨机械浆、20万吨美术涂布印刷纸等大项目,该集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A、B两只股票和20亿元可转债、设有10多个子公司、总资产226亿元、年生产能力400万吨的全国企业500强和全球纸业50强企业。大力发展盐化工产业,培植壮大富康制药、大地盐化、福瑞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盐、溴、药、镁四大系列50多个主导产品,其中溴素及溴制品产量占全国的1/4,医药中间体甲氧苄啶(TMP)和热敏染料(ODB)产量分别占国内市场的80%以上和全球生产总量的55%。2005年以来,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开发和山东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北部濒临渤海的有利条件,在寿北规划建设渤海化工园和侯镇项目区。同时,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狠抓科学投入、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寿光市初步形成了造纸包装、纺织服装、海洋化工、机械装备、板材家具、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0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11家,超过50亿元的2家,超过200亿元的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设立了3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上市公司5家,上市股票6只。晨鸣、科技、东城三大园区实现的工业销售收入、税收、利润,均占全市总量的70%以上。以晨鸣集团为代表的大型骨干企业的迅速崛起,有力拉动了寿光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寿光的综合实力。

 

 

    (三)城市与农村有效联动,城乡统筹共同发展。工业崛起使寿光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寿光市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树立县域一体的规划理念,着力推进市区、中心镇和重点村发展联动,实行“城市向农村延伸、农村向城市聚集”。按照城市的定位对镇村建设进行规划,目前全市所有镇村全部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提升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走出了一条“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协调发展城郊组团、加快中心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在城市建设方面,按照“改善环境抓绿化、改造旧城抓开发、提高档次上水平、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念,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大搞公益设施、生态绿化,相继建成了一批精品建筑和标志性工程,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26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6%。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 “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村民自治、干部带头、社会赞助、稳妥推进”的原则,确定“五化”(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五通”(通柏油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两改”(改厕、改灶)、“一有”(有必要的文体场所和文体设施)建设标准,先后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在153个村启动楼房村建设、600多个村实施村庄环境整治。三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每年新增的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近3年累计投资26亿元,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社保等社会事业。四是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2007年,财政用于农业农村的支出达45837万元,比2000年增加7倍;农业农村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3%,比200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城乡统筹发展,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2007年,寿光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仅为2.08,大大小于山东及全国平均水平。

 

 

    (四)坚持不懈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活力。寿光的发展变化,从工作机制上讲,主要在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坚持不懈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走向前进。围绕工业经济发展,先后实行了企业划型动态管理、名牌奖励、上市融资、出口创汇等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抓投入、上项目、调结构、增效益、快发展。其中企业划型动态管理就是打破企业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把纳税100万元以上的划为中型企业,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划为大型企业,纳税5000万元以上的划为特大型企业,分别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围绕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技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采取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外来公司租赁等形式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目前,全市各类农业园区已发展到500多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到120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贸易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围绕城市经济发展,组建了城市投资建设管理中心,探索采取特许经营和TOT、BOT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对市场建设等重大项目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中心,由政府注入启动资金,实行封闭运作,企业滚动发展,依靠市场手段激发企业活力。围绕推动工作落实,创新实践了“市委常委包片、政府市长分线、人大政协切块”的工作办法,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探索建立“下评上”制度,即定期组织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对市级班子、市级领导成员的工作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评价市级班子和领导成员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同时狠抓机关干部作风转变,开展“百家企业评议职能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行风热线”、“窗口对话交流”等活动,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全市上下凝聚起了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一以贯之地抓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这是寿光发展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寿光之所以取得非凡成就,关键在人,在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一大批各个层次的发展领军人和带头人。寿光蔬菜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关键在于优秀共产党员王乐义的创新精神和带头作用;寿光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过硬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而这些领军人、带头人和干部队伍的形成,靠的是党的建设。几十年来,寿光市坚持一以贯之地抓党的建设,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抓党建、促发展的优良传统和长效机制,为实现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保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持续不断地组织开展贫困村和后进村班子整顿活动;1993年起,连续7年利用冬春农闲时期组织开展农村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动员农村基层党组织争创“奔小康红旗党支部”;1998年起,连续3年开展实施“民心工程”,组织市镇两级干部驻村包点,并联系帮扶困难家庭;2001—2003年,组织开展以增强乡镇党委凝聚力、提高农村党支部班子战斗力、扩大农村党员干部影响力和办实事、赢民心为主要内容的“聚三力、赢民心”活动;2004年起特别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探索实施“五抓”(即抓领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抓制度,保障活动扎实开展;抓督导,从严从细落实要求;抓典型,带动活动整体推进;抓结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措施、“五位一体”(即市委负总责、教育活动办公室协调指导、督导组督促检查、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基层党支部抓落实)质量保障体系、“阳光村务”集中办公和建设“群众满意工程”;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不断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先后提出并实施“产业建支部”、“党工共建”、“百村扶强”等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覆盖面,使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实现了由单一、封闭状态向多元、开放状态的转变。目前,全市共建立产业党组织357个,组建率达93%,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新建党组织92个,使党的建设延伸到了社会各个层面。为了使党员干部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寿光市还建立了完善的党员干部培训制度和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制度,先后新建了市委党校、行政管理学校和“三元朱”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全市科技培训基地达到24处,并在广东顺德、江苏昆山等地开辟了6处外埠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外地学习考察。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推行农村实用人才乡镇、部门、市委分级负责、分层管理新模式,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库,扶持实用人才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推荐农民党员到外地担任科技副县长或副乡镇长。目前,全市已有100多名农民党员被外地聘为科技副县长或副乡镇长,受到广泛好评。

 

 

    三、推动寿光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寿光市广大干部群众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寿光市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举措。

 

 

    ——关于发展目标:以建设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强市为基本目标,到“十一五”末,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6%,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00亿元和15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5.5%,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

 

 

    ——关于布局定位: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十一五”及2020年期间,努力构筑区域经济的“六大板块”:(1)中心城区板块,突出现代商贸特色,依托旧城改造,加速项目集聚,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2)东城新区板块,重点发展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加快与潍坊中心城区的对接,推动城市东跨南扩,尽快融入潍坊“半小时都市圈”;(3)南部板块,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铸造中国“农业硅谷”;(4)西部板块,重点发展市场物流业和造纸包装业,打造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和“造纸城”;(5)北部板块,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构建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产业链条,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建成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6)寿北板块,重点发展盐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和海洋化工基地。

 

 

    ——关于发展措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扩大改革开放,紧紧围绕“率先发展”主题,加快实现工作指导和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实施自主创新、生态环保、寿北开发和人才强市“四大战略”,着力突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产规模化、城镇特色化、社会和谐化、党建品牌化“六大重点”,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发展新目标而奋斗。 

 

 

  打印】【关闭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图文频道

春来到红梅花儿开

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启动

妇联情系“春蕾”女童

特教学校心理健康讲座

菏泽雷锋擦鞋班在行动

害人野广告骗财失业者

幼儿有基本医疗保险证

被拐男童重回母亲怀抱

 

 
论坛热帖
菏泽新闻
·“三八节”里的女性话题·铁丝"化妆"扮铜丝卖高价
·公园遇"半仙"戒指被撸走·抢修破裂地下自来水管道
·用爱心撒播下绿色与希望·曹县发现30亿吨大焦煤田
·我市739万农民参加新农合·王浩调度市城建重点工程
·15家医院列城镇医保定点·贾凤英视察平安菏泽建设
·学雷锋日对老人特殊关爱·医者不良执业行为将受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成功案例 | 站内导航 | 本网动态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新闻登载许可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Copyright© 2004-2008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