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八次来菏,联系80余个德国家庭结对资助我市150余名贫困生
□记者 冯 锴
他是一名普通的德国人,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我国仍有不少学生因贫困濒临失学,经过考察后和我市结下不解之缘。他和朋友注册的德国“中国教育资助工程协会”,六年来吸引了80余个德国家庭,累计结对资助我市150余名贫困生。六年间,他八次来菏,看望他们资助的孩子。他,就是德国的草根慈善家托马斯·费尔。
乡镇中学来了“老外”
2月22日上午,牡丹区沙土镇中学来了一名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男子,引起同学们的注意:“那个‘老外’又来了……”
这名“老外”就是托马斯·费尔,德国“中国教育资助工程协会”会长。“你好……”他用并不熟练的中文和同学们打招呼。
费尔告诉记者,他不久前去香港时,看到当地一家生产手套、帽子等产品的企业有残次品要扔掉。他感觉这些衣物虽然针脚有瑕疵,但仍然可以穿,就说服企业负责人,将这些产品捐给内地的贫困生。这次,他就把这些衣物带来了。
接过礼物的同学们礼貌地说着“thank you”,费尔则亲切地拍拍同学们的头,用中文“不客气”回应着。发完衣物,费尔一行又到该校一名贫困学生家中探望。
“老外”情系菏泽贫困生
费尔告诉记者,他能和菏泽结缘,要感谢他的中国朋友谭训文。
谭训文是济南人,曾在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工作,他的儿子和费尔的儿子在同一所学校上学。2006年,在一次家长聚会时两人进行了交流,费尔表达了要资助非洲贫困学生的想法,谭训文告诉他,我国也有不少儿童因为贫困面临辍学。费尔起初感到惊奇,因为他曾到过北京、上海等城市,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得比较快。听了谭训文的介绍后,他觉得再来中国考察一下。
当年9月,费尔来到中国,在谭训文的带领下来到我市及泰安、德州、临沂等地考察,了解到一些贫困学子的艰难。从此,他和菏泽结下了不解之缘。
“几欧元改变孩子的未来”
回到德国后,费尔和谭训文一起注册了德国“中国教育资助工程协会”,募集资金救助我国的贫困学生。他们以“每月几欧元,就能给孩子一个未来”为口号,发动亲戚、朋友、同事捐款,还积极在各类社交活动中宣传,几个月时间就有20多个德国家庭加入该协会。2007年11月份,他带着这些德国家庭的“爱心”再次来到菏泽,对牡丹区沙土镇、安兴镇和鄄城县彭楼镇的部分贫困学生进行结对资助,每人每月资助10欧元。
如今,在费尔的努力下,加入该协会的德国家庭已有80余家,我市累计有150多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六年来,费尔本人已八次来菏,看望他们资助的孩子们。每次,他都会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照片或视频带回德国,让捐资的德国家庭了解他们的情况。
听说他们在菏泽资助的孩子中已经有5人考上了大学,费尔表示非常高兴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