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穷根”明确靶向 提高实效
——三论贯彻落实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摸清贫困人口底数,是脱贫攻坚最基础的工作,底数清才能确保精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从审计和督查情况看,底数不清的问题仍然严重。有的贫困人口不符合贫困标准;有的存在虚假脱贫;有的脱贫退出不及时不规范,大多数村没有执行脱贫退出程序,导致群众脱贫不认账。同时,有些扶贫措施还不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效果还不理想。一是结对帮扶工作不到位。部分干部有畏难厌战情绪,工作浮在面上,仅与贫困户见个面、填个表、签个字,对贫困户致贫原因不了解、不分析,没有与贫困户商量过脱贫路子和帮扶措施;有的贫困户反映,不知道村里有 “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不知道帮扶责任人是谁,更没得到过任何帮扶。二是帮扶措施与贫困群众需求不符。有的只是单纯地走访慰问、送钱送物,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有的不考虑贫困群众实际需求,生搬硬套建蔬菜大棚、搞特色养殖,结果大棚无人承包管理,特色养殖缺少防疫技术服务,未达到带动脱贫的目的。三是扶贫项目前期论证不足,建设程序不规范,管理混乱。四是扶贫项目收益低。五是扶贫车间建设运营不规范。有的扶贫车间建成后长期闲置,有的转租给别人改变了用途,不能发挥安置贫困户就业的作用。
要在摸清贫困人口底数的基础上,找准“穷根”、明确靶向,切实提高脱贫实效。要把“一户一案”精准扶贫作为重要基础。严格按照人均年纯收入稳定超过3509元、同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真正把底数摸清摸准,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清出去,把新增的和返贫的及时纳进来,把达到脱贫标准的按程序及时退出去。要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因人因村因户施策,逐人落实帮扶措施。要把“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好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归属不明、收益不清、分配不公开等问题,维护贫困群众合法权益,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总结推广 “资产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长期受益。要把“一人一岗”就业扶贫作为重要举措。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力度,切实提升扶贫车间运行水平,增加贫困户用工人数,确保贫困群众用工不少于30%。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通过送培训到村、送技能到手等方式,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要认真落实“政策供给要精准”的要求,重点在实现“五通十有”和“三保障”上下功夫,把各项帮扶措施再往深处落、往实处做。要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问题。要坚持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哪个问题突出就解决哪个问题,精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内容和标准。要全面加强农村特困人口供养和农村精神病医疗机构建设,集中供养鳏寡孤独贫困群众和收治精神病患者。要着力解决“三保障”问题。全面落实“八个一”健康扶贫工程和“两免两减半”“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提高贫困人口大病救助、残疾人补助标准,落实好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措施,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要做好分类救治,摸清底数及诊疗措施,建立台账,确保完成年度集中救治任务。要全面核查义务教育政策落实情况,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拉网式排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一个不少、一个不漏。要统筹推进危房改造工作,修缮加固一批、原址建设一批、赡养安置一批、村委代建一批、兜底安置一批。要着力解决“养老难”问题。要积极开展孝善扶贫活动,加大孝善文化宣传力度,发挥好“四德榜”作用,倡树典型,引导子女履行好赡养义务,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加大舆论谴责力度。乡村两级要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搞好摸底调查,建立台账,综合施策。要全面升级改造乡镇中心敬老院和农村幸福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基层养老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