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菏泽网消息
近日,菏泽城里来了一群操河南口音的“江湖人”。他们暂居在双河立交桥下,昼伏夜出,表演杂技,挣取“辛苦费”。凡是经过立交桥的市民都驻足观看。
7月24日,记者走近来自河南太康县“杂技村”的“江湖人”,了解他们走南闯北的故事。
河南“杂技村”组团“跑江湖”
本报记者 陈洪健
立交桥下“杂耍人”
7月24日14时,在菏泽双河立交桥下,四辆箱式小卡车停靠在桥下的一片空闲地带,车厢上装满了音响,车上张贴着“杂技下乡演出”的招贴和杂技表演图片,反光镜上挂满了晾晒的衣服。围绕在卡车旁,水桶、炊具、板凳一应俱全。大人小孩10多人席地而坐,几位光着上身的青年在修理演出设备,时而发出“DJ”声,吸引了过往市民驻足观看。
据杂技表演人杨工厂介绍,他们来自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张集乡温良村,几天前来到菏泽表演杂技,因双河立交桥下阴凉,靠近赵王河取水方便,便在此暂居,白天休息,晚上外出到城市周边的乡镇或农村表演杂技。四个家庭四辆卡车,孩子放暑假了,无人照顾,只得带在身边。
采访时,天空飘起了小雨。杨工厂表示,如果晚上天不好,今天就没办法出摊了,少挣一天的钱。
村民组团全国“跑江湖”
今年35岁的杨工厂从小练习杂技,22岁结婚前先后在夜总会、舞厅、剧场等表演杂技,忙活一个月还挣不到一千元钱。结婚后,他外出打工,攒钱买了一辆厢式货车,装备上音响、灯光,车厢里焊接好储物箱和床位,在周边省市开始了“跑江湖”的生涯。
杨工厂的家乡温良村是河南有名的“杂技村”,全村2000多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两三岁的孩子,大都能露上一手,村里流传着“要想富,走杂技路”的顺口溜。过去,温良村人大多把杂技作为养家糊口的工具,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闯荡“江湖”的越来越少。
“俺不想把自家的技艺丢掉,才决定外出卖艺,挣钱养家。”2010年春,杨工厂跟几个同村人商定,几家人一块儿组团到全国各地表演,也好有个照应。据悉,这次一起来菏泽演出的有四家,他们晚上一起上路,到城市周边乡镇或农村表演,一家一个村,晚上11时许再一起回到聚集地。
据悉,外出组团表演两年来,杨工厂和同村人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南到海南,北到内蒙古,东到烟台、青岛,西到兰州,我们都去过!”杨工厂说。
全家上阵挣花销
聊起家人,杨工厂脸上挂满笑容。他有两个双胞胎,一对女孩,一对男孩,两女孩已经上小学。7月1日,孩子们放假,无人照顾,他和妻子只得把4个孩子都带上。
“提前让孩子接触一下社会,对将来有好处。”杨工厂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让孩子们重走祖辈辛苦的杂技之路,利用假期让他们体验其中的辛苦,开学后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据杨工厂介绍,演出时,他和妻子轮流表演,场子前放一个盆子,观众喝彩就往盆中投钱,一元、两元、五元……场景就像古代的江湖卖艺。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收钱。
杨工厂和妻子合作表演单车、蹬技、鞭技、飞刀、变脸、吞火等20多个杂技。“这些都是老百姓喜欢看的。”杨工厂说,很多观众表示,随着时代变化,这种原汁原味的“杂耍”表演很久没有看到了。近两个小时的表演,杨工厂一家人能挣一两百块钱,一个月下来挣四五千元。他表示,除去油费和吃饭,剩下的钱和外出打工差不多,但他更愿意从事自己喜欢的杂技事业。
最怕“城管”和醉汉
这个流动杂技表演组团,年龄最小的是刚满一岁的婴儿,年龄最大的叫张国厂,今年42岁。
聊起在全国“跑江湖”印象深刻的事,张国厂说,最怕“城管”和醉汉。“在城市,城管人员不让演,只得跑到乡镇、农村。”张国厂表示,为了吸引观众,他们一般播放动感的DJ歌曲,声音也比较大,去广场演出容易打扰市民的生活。
“喝醉酒的人最不讲理,我们一般都躲着,躲不起就收摊走人,出门在外没有别的选择。”谈到演出中遇到最苦楚的事,张国厂一脸无奈。
17时30分,天气转阴,张国厂的音响修好了,大家匆忙收拾桌椅和炊具,准备下乡演出。
18时许,四辆演出车点火启动,排成一队,缓缓驶出双河立交桥,很快消失在记者的视野中,惟一留下的是杨工厂家双胞胎男孩透过车窗挥手的身影。
(责任编辑:恒 之)
更多新闻,请看中国菏泽网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
发送DZHZSJB到10658666,订阅菏泽手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