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旅游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菏泽新闻
鄄城红船镇又现古代沉船
2011-05-10 09:25:04   来源: 牡丹晚报   字体大小

  

  近日,菏泽国贸中心建筑工地元代古沉船正在起船,本报对起船过程以及不断发现新文物的跟踪报道,引起市民对古沉船的新一轮关注。昨日,鄄城一村民再爆猛料:鄄城县红船镇北于庄村也发现过沉船!

  

  鄄城又现古沉船

  

  本报记者 谢雪玲 刘志国 实习生 张琳

  

  中国菏泽网讯 “30多年前,俺村东头曾发现过一艘沉船,当时还挖出一个坛子和几个瓷碗,后来又被村民埋上了。不知有没有挖掘价值,和这艘元代沉船有没有关系。”昨日,鄄城县红船镇北于庄村村民于玉奎给本报报料。记者立即驱车赶往北于庄村实地探访。

  

  挖红薯窖挖出沉船

  

  5月9日,记者跟随于玉奎来到红船镇北于庄村,在进村时正巧遇到了当年曾经参与挖船的村民于景祥,对于挖船的往事他还深有印象。“船就在村东头的麦田里,我记得当时发现的时候船是东北西南方向的,很长。”于景祥与于玉奎领着记者来到一片麦田里,仔细辨认着沉船的位置。

  

  于玉奎回忆,那是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后期,当时村生产队组织村民挖红薯窖。那时挖红薯窖是记工分的,村里很多壮劳力都参与了。在红薯窖即将完工掏气眼时,当时的生产队长于法恩突然感觉地下有硬物,挖出来一看,居然是船上面的桅杆!于是大家就继续往下挖,挖到大约3米深时,发现了船舱。大家都以为船里会有宝贝,就没日没夜地挖了20多天,却没有找到宝贝。

  

  于玉奎记得当时挖出过两个瓷碗、一个陶制的坛子、粮食、铁钉以及还有些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生铁疙瘩。“当时有壮劳力跳进船舱里往外扔东西,那个坛子挖出来时大家都以为装着元宝、铜钱啥的,都挤着往坛子里掏,却什么也没有,都很失望,觉得浪费这么多天不值得,只好拆了一些船的木板,打了几副门板、拖车,还有些村民盖房子时当椽子了。”

  

  “我们挖到的应该是船中间的舱位,有人向两端探测,还有其他船舱,大约有十几米长。不过,因为挖这船舱已经花了20多天,大家觉得没什么价值,就重新填埋了。”于景祥说。

  

  “船肯定还在啊!当时挖了那个舱后埋上就再也没人动过。挖的时候很费劲,地下两米多就开始渗水,船舱里都是流沙,挖出的坑也塌陷了,可没少费了劲。”村民于法田回忆当时挖掘情况说。

  

  坛子用来腌咸菜 船帮打成门板

  

  在“文革”时期,没人重视文物,村民更不知道其价值,这些出土的物品去了哪里?现在还有吗?记者在村里四处打听。

  

  于景祥告诉记者,被挖出的坛子现在就在他家里。“没看出坛子有多珍贵,拿回家我就当做腌咸菜的坛子了。去年儿媳妇腌鸭蛋发现有些渗水,要扔掉,我拿回来用石灰膏给糊上了。”于景祥的话引来周围人的一片笑声。在于景祥家里,记者看到,这个坛子为青色,口呈不规则圆形,有部分裂痕被石灰填补。坛子上部分釉已经脱落,没有任何字迹。

  

  在街上,记者见到了93岁的于法恩老人。他是当时的生产队长,是主持挖掘沉船者之一,挖出的两个碗曾经存放在他家里。“那俩碗有一个是裂成两半的,看上去很粗糙,就是普通的白瓷碗,不知道扔哪儿去,找不到了。”于法恩说。据于玉奎说,上世纪80年代,他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在县里开会时曾经给县文物所的人说过这事,当时来两个人拍了照片,至于那两个碗,谁也说不清去了哪里。

  

  当时被村民拆卸下来的船板,大部分都已遗失,记者在村民于法周家找到一块比较小的船板,被做成了擦红薯用的擦板。“整块板子要比这大得多,这是后来做擦板时锯下来的一块,其余的都找不到了。”83岁的于法周说。记者看到,这块船板大约一米长,两尺半宽,上面的钉眼清晰可见。“这些钉眼是当时起船钉留下来的,起下的船钉装了俩粪箕子,后来都被当废铁卖了。”于玉奎说,当时在船舱里还发现了船锚、铁球等,也被当废铁卖掉了。他家里的一只鸭蛋大小的铁球放了30多年,去年刚被老伴卖了,卖了一元钱!

  

  红船曾经是渡口?

  

  “我们红船镇以前是个渡口,我小时候这里还叫红船口。”于庄村会计于留金说,这里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条大河,来往船只很多,曾经有人看到有一艘很大的红色官船在这里沉了,所以这里才叫“红船”。

  

  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于留金带着记者来到红船镇驻地一座废弃的旧房子前,砖墙上赫然镶嵌着一块石匾,上面刻着“龙诞万盛桥”,康熙二十八年孟春重建”,落款为“左总领会首于耀姓等”。据说,以前在红船镇有一座很大的桥,经过的船只不放桅杆就能从桥下通过。这块石匾就是从当年的桥上拆下来的,后被村民盖房子时当了地基。后来,被于姓村民发现,为保存石匾,将其砌在墙上。这座房子的户主已经去世,没有了后人。

  

  据于玉奎说,于姓是当地的大家族,“从鄄城到菏泽,不吃别家的井水”。于姓的先人于印川,是大清诰封武功将军,二品顶戴赏花翎优先总镇,他的儿子正是修建此桥的于耀姓。“这块石匾表明了至少在清代,沉船的这片区域曾经有一条大河。”于玉奎推测。

  

  这艘沉船是哪个年代?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报将继续探访。

  

  

(责任编辑:正强)


发送DZHZSJB到10658666


订阅菏泽手机报 菏泽新闻早知道
  打印】【关闭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图文频道

农村学子进城开眼界

志愿服务为民生

您好长寿母亲

唱响红歌颂祖国

太原路雨污分流工程

喝酒莫开车

菏泽首届东辰山鹰弹弓友谊赛落幕

古沉船发掘进第三阶段

 

论坛新帖
菏泽新闻
·我市将评选小麦种植状元·治滥用食品添加剂有新招
·市纠风办暗访公路"三乱"·省检查组来我市检查指导
·市政协走千访万活动调度·菏泽文化产业将摸清家底
·元代古沉船发掘因雨暂停·鄄沉船和市区沉船同河道
·毗邻建筑工地幼儿园搬家·打工未得报酬民警讨工钱
·"女童停尸卫生室"得解决·花甲老汉特地赶来送药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成功案例 | 站内导航 | 本网动态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新闻登载许可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Copyright© 2004-2008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