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 寻找共和国同龄人 2
从脱土坯建房到住进别墅,从骑“大金鹿”到乘坐小轿车,从自己偷偷摸摸卖鸡蛋到儿子经营星级酒店,从凭票购粮到购买股票,作为一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菏泽”,60年来,孙良聚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采访中,他感叹道:“原来的生活节奏是‘老牛拉破车’,现在的变化是‘神舟七号上天’。”
出门有了电动轿车
遛鸟的乐趣
孙良聚:“老菏泽”的生活变迁
本报记者 姜培军 姜意晟
20元钱的结婚喜宴
中国菏泽网讯
童年时代并不总是幸福美好的。作为一名出生于1949年6月的“老菏泽”人,在孙良聚的记忆中,他的童年可以忆及的就是饥饿,那种感觉像一条令人心悸的蛇,缠了他多年。从童年到青年,从三年自然灾害到“文革”,他记忆中兄弟姐妹的裤带紧了又紧,饥饿折磨着每一个人。
那时,他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找到可以下咽的东西填饱肚子。
由于兄弟姐妹多,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孙良聚仅上到小学三年级便辍学务农。他回忆说,那时候他们家是生产队里比较贫困的一家。“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15岁以前没穿过像样的衣服,裤子、褂子都是补丁摞补丁,好一点的衣服要逢年过节、走亲戚时才穿。”
孙良聚回忆说。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每天夜里都是在织布机前度过的。那台织布机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他到现在也难以忘记。1967年,18岁的孙良聚成为一名正式的劳动力,工分也从几年前的一天3个增加到9个。为了多挣工分,贴补家用,孙良聚主动申请做了一名清洁工,每天天不亮就在菏泽城打扫卫生,一天的工分能挣到12个。“我那时候是最爱干净、最爱美的年龄,也不愿意去干那么脏的活,都是生活逼的啊!”孙良聚感慨地说,“那时侯住的是泥巴草房,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住进土坯瓦房。”
1972年,23岁的孙良聚要结婚了。在准备新房时,他和兄弟们动手和泥脱坯,建造了两间土坯房。“在修建房子地基的时候,使用了七层砖,当时是挺不错的房子了,很多人都过来参观。”孙良聚回忆说,“为了省钱,购买的砖全是拆迁旧城墙的旧砖头。”当年订婚时,送给妻子的礼物是二斤点心和一件“的确良”上衣。他说自己的婚宴比较“奢侈”,摆了四大桌,每桌八盘菜,喝的是地瓜干酒,抽的是“前进”牌香烟。“那场婚宴共花去20元钱,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那时候最好的羊肉才四毛钱一斤,鸡蛋五分钱两个。”
孙良聚自嘲地说。
买了辆二手“大金鹿”
1974年,25岁的孙良聚当上了原菏泽县城关镇东关大队第八生产队副队长。“时值‘文革后期’,大家身穿绿军装,住着矮小的房子,吃着粗茶淡饭,出行就靠两条腿,骑自行车是难得的享受。”对于那段艰苦的日子,孙良聚仍然记忆深刻,感慨颇多。他告诉记者,当时整个第八生产队共1000多人,但只有不到10辆自行车。拥有自行车的家庭,成员里多数有工人。“那时候,看见工厂的工人骑着自行车上班,感觉真威风,真体面!”孙良聚笑着说,“买自行车难,不仅仅是没钱,因为那时候还要凭票,扯块布、割点肉、买斤面都得用票,自行车不好买啊!”
“文革”后,孙良聚家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后来上级来人开会,说是要学安徽凤阳搞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很快就开始组织丈量田地。“从那一天开始,乡亲们开始种上了自己的责任地。种啥,啥时种,都是自己支配,那种当主人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尽管土地都承包下去了,但孙良聚家的日子过得依旧不轻松。虽然一家人早就盼望着能买辆自行车,但就是下不了决心。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候的自行车品牌包括“大金鹿”、“飞鸽”、“永久”等,都很诱人。直到1982年,孙良聚家攒了50多块钱购买了一辆二手的“大金鹿”自行车。
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生活,孙良聚的话就多了起来。“现在,每天能洗个热水澡,以前哪正经地洗过澡啊,都是夏天在河沟里冲冲。”说到这里,他呵呵地笑了。他说,那时候温饱刚刚解决,根本就没有娱乐生活,惟一的消遣就是在夏天的晚上搬着凳子去树下乘凉、跟街坊邻居聊天。
偷偷摸摸卖鸡蛋
在街坊邻居眼里,孙良聚是个敢闯敢干的人,对此他也认同。年轻时,为了带领家人发家致富,他曾经做过很多“出格”的事——挎着篮子卖鸡蛋、卖馒头、卖地瓜。他家曾养过几只鸡,但家人没舍得吃过鸡蛋,因为家里人多粮食不够吃,得卖了鸡蛋托熟人买粮食。
那时候,偷偷卖鸡蛋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旦被抓到,轻则召集群众开批斗会,重则送去劳动改造。孙良聚清楚地记得,为了不被市场管理人员发现,他每次出门卖鸡蛋都用竹篮子装鸡蛋,在竹篮子上面铺上稻草、盖上蓝布。孙良聚回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邻居们逐渐开始做起生意来。在他看来,现在农村的变化最大:种地不用交公粮,政府还给补贴;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村民家里都装上了有线电视、热水器。
孙良聚说,自己敢闯敢干的性格被儿子继承了。他的儿子经商多年,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现在经营着两家星级酒店。“自己有天大的本事,不如摊上个好政策。”孙良聚在比较他们父子二人的经历时说,“如果国家不实行改革开放,如果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儿子的生意也做不这么大。”
从攒粮票到购买股票
采访中,孙良聚找出几张旧粮票,勾起了他对这些已被遗忘的票证的记忆。他说,自己年轻时买东西大都凭票,家家户户都攒着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煤票等票证。另外,有些福利好的单位还发鸡蛋票、盐票、火柴票、肥皂票等。“现在不少年轻人都不知道粮票、布票为何物了,可在当时这些票都是居家过日子的命根子,没有这些票,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孙良聚说,这些票证都是计划经济和物资短缺时代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旧票证”渐渐离我们远去了,成了一种纪念品。他身边不少退休在家的老朋友,现在赶起了时髦,把一部分资金拿出来买了股票。
“过去的粮票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现在买股票是有钱后用来投资的,出发点已经完全不同了。”孙良聚说。
“原来一个生产队的家产赶不上现在我一家的。”孙良聚自豪地说。2002年,他在市双河路盖起了四层楼房,他的儿子购置了小别墅;为出行方便,儿子购买了奥迪轿车,儿媳还给他购买了一辆电动轿车。菏泽的乡村土路,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不少“老菏泽”住进了配套齐全、设施完善、设计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区;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曾经稀有的家用电器已经走进百姓家。
“肉要吃‘放心肉’”,蔬菜要吃‘绿色’的,如今党的政策好,我们的生活就像芝蔴开花节节高!”孙良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