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四君子“国庆大典见证人”3
1969年国庆典礼见证人徐金兰、共和国同龄人郝秀菊:
快乐夫妻的记忆宝典
本报记者 韩奎桢
在原菏泽地区印刷厂家属院,住着一对快乐夫妻,他们一个在北京参加过
1969年国庆典礼的观礼,一个1949年出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一谈起这些经历,两口子就非常骄傲、自豪,总有说不完的话题。7月15日上午,记者在徐家见到了这两位老人。
突然接到通知,激动
现年64岁的徐金兰,1965年到北京服役当通讯兵。1969年,他们部队开始军工自建。工程具有一定的保密要求,除了很少一部分建筑师傅外,用的全部是部队现役人员,而且,他们的工地距离北京天安门很近。徐金兰他们知道,10月1日这天,天安门广场将有盛大庆祝仪式。随着国庆节的日益临近,徐金兰他们几个年轻的士兵非常激动,他们很想到天安门观礼,但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如果没有上级命令,不要说在天安门附近驻扎,就是天安门边上,也不能随便去。
10月1日这一天终于到了,当天上午,徐金兰他们依然按部就班地在工地上忙碌着,心中隐隐有些失望:如果在北京都没能看上国庆盛况,的确有些遗憾。可吃完午饭后,大家接到通知:“下午集合,到天安门观礼。”“当时,我们那个激动劲呀,所有战士欢呼雀跃,相互传告。”谈起当年的事,徐金兰依然记忆犹新。
听到主席声音,兴奋
徐金兰和战友们整理一下军容,迅速集合后,步行前往天安门。虽然一路步行了两个小时,但徐金兰他们除了兴奋,一点儿也没感觉到累。一到天安门,他们就被欢乐的海洋包围了。“当时气氛虽然很热烈,‘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震耳欲聋,此起彼伏,但广场秩序一直非常好。大家根据要求,排成一个个方队,在领队的指挥下,齐声喊着口号,等待中央领导的到来。”
晚上8时许,开始放礼花,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礼花布满天安门上空。突然,前面方队沸腾起来,不少人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来了,终于见到这些伟人,徐金兰和战友们非常激动,大家跟着高呼口号,希望领导能听见。“人民万岁,人民万岁……”听到毛主席低沉而亲切的声音,大家更加兴奋。“当时,大家的眼泪都控制不住了,口号声更加高涨,但毛主席只喊一个口号‘人民万岁’,可见老百姓在他心中的地位。虽然我们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但毛主席、周总理他们高大魁梧的身材、他们向大家挥手的亲切姿势,我们一点儿也没错过,而且至今牢牢记在脑子里,永远也忘不了。”时至今日,徐金兰仍然自豪而又激动地说。
见证国家发展 光荣
1970年12月,徐金兰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到当时的菏泽地区印刷厂工作。在同事的介绍下,他与同在那里工作的郝秀菊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其实,我们两个还真有共同语言。她1949年出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而且多才多艺;1969年,我在北京观礼时,她和同事们在菏泽也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仪式。”
1949年7月出生的郝秀菊,原来就住在宋东街(现在的市曹州路与双井街交叉口附近)。“当时,我们家附近都是小瓦平房,有很多房子甚至连小瓦都没有。房子的墙都是泥抹的,每过一个夏天,家人就把墙再抹一边,将雨水冲掉的土再抹上;路也是土路,一下雨到处都是泥水,被我们戏称为麻芝汤。当时,大家穿的衣服颜色也差不多,是自己做的中式棉布衣服,到处灰蒙蒙的。虽然说是城里,还没现在的农村好。”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事,郝秀菊陷入了沉思。
因为家里穷,直到1965年,他们的生活才逐步好转,当时的她可以半工半读,也就是一个月一半的时间在工厂上班,一半的时间在学校读书。这样,她一个月可以挣5元钱,每天可以买5分钱的一份菜。1966年正式参加工作后,因为厂效益好,加上工作出色,她的工资也提高了不少,每个月能领20.40元。她当时积攒半年多的工资,共计120元钱,给家人盖了一座房子。
“1968年我刚上班时,国家已经不太困难。我们厂能做毛主席像章,还能印《毛选》(《毛泽东选集》的简称),所以特别热门。当时,菏泽城里最时髦的打扮就是,穿一个我们厂的工作装,也就是连体裤(就像现在下水捞鱼的皮裤),上身是白衬衣,然后屁股兜里再装上一本《毛选》,《毛选》还要露出一小截。这样走在大街上,回头率就特别高,一看就知道是我们厂的职工,那时候毛选一般人很难弄到。”郝秀菊很自豪地说。
“虽然光荣,那时候的生活还比较艰苦。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才真正好起来。那时候,我们的工资从几十元钱不断向上涨,先是三四百元,后来上千元。每个月都能领几张上百元的票子,这是原来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郝秀菊说。
双双退休在家,安逸
随着年事渐高,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两口,慢慢地都到了退休的年龄。目前,徐金兰、郝秀菊除了在家照看小孩外,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是出了名的热心人。比如本报开展“助寒门过年”活动时,徐金兰经常跑前忙后帮着联系……为了更多地了解读者的信息,生活并不富裕的他们,却省吃俭用常年坚持自费订阅报纸,这样做,除了了解国家最新动态外,还能及时发现读者在报纸上发出的寻求帮助的信号,这样,他们就会立即行动起来,伸出援手。
“我们这代人,对国家有着特殊感情,特别是对毛主席、周总理这些革命伟人。可以说,他们生活的节俭、工作的投入,影响了我们一生。现在,我们虽然退休了,也不需要再挣钱养家了,但还想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看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快,我们觉得自己也出了一点儿力,就会感觉非常高兴,非常充实。”
徐金兰当年服役时的照片
两口子相濡以沫,生活幸福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