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香气馥郁的木瓜让季老陶醉
季老为曹县三桐中学题字
一个是远在首都北京,是声名显赫、享誉中外的国学泰斗。
一个是扎根鲁西南,是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文化工作者。
2009年7月11日上午,学界大师季羡林逝世的噩耗从北京传来,身在曹县的他感到异常痛惜。
李同岭,一个普通私立中学校长,是怎样结识国学泰斗的呢?他和大师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交情呢?
“平民大师”的“菏泽情”
---一位中学校长眼中的季羡林
本报记者 青松
病榻前题字
中国菏泽网讯
2009年7月11日上午,国学大师季羡林不幸逝世。巨星陨落,身在曹县的李同岭深感痛惜。“季先生的人品、学养、境界,的确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先生太让我感动了,太让我感动了。”谈起季羡林,这是李同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李同岭是曹县三桐中学——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就是他,同季羡林有着非同寻常的交往。
李同岭深知文化精神的作用。三桐中学搬到新校区后,需要题写校训,让谁来题写?这一直成为困扰李同岭的难题。突然间,他想到了季羡林——“同为山东人,我对季老仰慕已久。我们办的是平民化学校,而季老是‘平民大师’,请他题写最合适不过了。”2004年8月10日,通过友人牵线,李同岭给季羡林写了一封恳请题写校训的信。
2005年11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校长培训班的李同岭,与季羡林的秘书李玉洁女士取得了联系。两人约定拜见季老的时间是当日下午3时,可2时不到,李同岭就早早带着学校的照片和简介在北京301医院等候了。3时,在李玉洁的引领下,李同岭来到季羡林的病房。
见面后,李同岭顿发感慨:“没想到啊,先生这么平易近人,这么认真、严谨!”
“山东老乡来看您了,就是让您题写校训的那位。”李玉洁介绍道。
“欢迎,欢迎!”季羡林自然而真诚地说。
“您九十有五,思维还这么敏捷,还在著书立说,笔耕不辍,真是了不起的大师,是咱们山东人的骄傲啊!”李同岭真诚地说。
“大师谈不上,只是还不算太糊涂!”季羡林的语气谦逊而又平实。
季羡林告诉李同岭,校训已经写好了,可他觉得“做人、求知、奉献”,口头讲讲还可以,但作为文字写出来还需斟酌。“求知、奉献”无可非议,但“做人”却有歧义:做什么人啊,有好人坏人之分啊!
听到季羡林的分析,李同岭当即请他给斟酌一下,季羡林答应了。后来,季羡林提出了“新校训”:做好人、求真知、作奉献。他同时提出,从寄寓民办学校发展,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不如用“尊师重道、薪火相传”更好。他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治学、高尚的人品由此可见一斑,给李同岭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了三桐中学的办学简介和有关图片时,季羡林则是一连声地赞叹:“很了不起,民办学校能办到这样的规模,有这样的成绩,很了不起!以后,我还要多了解你们的办学情况。”
嗅木瓜、尝耿饼,季老笑了
2006年1月12日,临近春节,李同岭专程去北京给季羡林拜年,并打算取回季老重新写好的校训。李同岭带去的贺礼是两盆牡丹、四盒耿饼、两个木瓜——极具特色的地方特产。这些贺礼让季羡林眼前一亮:“牡丹是菏泽的标志,木瓜、耿饼都是曹州特产,还是贡品呢,我现在可是享受皇帝的待遇了。这些东西让我仿佛置身于菏泽大地了。”季羡林的幽默让在场的人都笑了。
金黄的木瓜,香气馥郁。李同岭拿起它,特意让季老嗅了嗅。季老似乎陶醉了,开心地笑了。听说这些木瓜是三桐中学师生自己栽种的时,季羡林直说“那就更有意义了”。挂满霜的耿饼同样引起了季老的兴趣,他捏了捏,尝了一点儿,点了点头。
筹建中的“季羡林书屋”
“每次读季老的书,都像经受一次非同寻常的洗礼,它能冲刷掉我们内心深处的浅薄、懒惰、世俗、功利甚至冷漠。为什么不让广大师生‘亲近’大师呢?”谈起筹建“季羡林书屋”的初衷,李同岭感慨地说。
“季羡林书屋”的构想是,将以三桐中学图书馆藏书为基础,专门划出三间阅览室组建“季羡林书屋”,派专人专职管理,长年对师生开放,以后学校扩建图书馆大楼时再专辟房舍,再向社会开放。
2007年3月26日,李同岭执笔写就《山东曹县三桐中学关于筹建季羡林书屋的汇报》,以向季羡林汇报相关情况,并听取他的指示。4月,李同岭又去拜谒季老并递交了汇报。季老痛快地答应了,并让身边的人帮助筹建。此后,季老还多次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书屋的筹建情况。
季老,一路走好!
“季老走了!……”2009年7月11日上午,季羡林逝世的噩耗从北京传来,身在曹县的李同岭难以置信:
“季老走了?这不是真的!”他当即发疯似地打开电脑,各大门户网站的专题新闻“刺”得他痛不欲生。
学校放假了,学生回家了,只有老师在参加基本技能培训。经过商量,李同岭和学校领导一同赶往培训班,和全体教师一起站立,向着北京的方向默哀、鞠躬。
紧接着,李同岭和学校董事会其他负责人,商定了为季老送行的有关事宜。
7月17日,记者电话联系到李同岭时,已经是17时10分了,他们正在著名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冯其庸先生家中商谈有关事宜。
当天一大早,李同岭一行三人就赶往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纪念大厅。接待来自社会各界对季老缅怀追思的灵堂,设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纪念大厅,开放时间持续到17日,遗体告别仪式则定于7月19日上午10点,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缅怀追思季老的人太多了,我们为他老人家敬献了花篮。还不到开放时间,悼念的人们就手持白菊和黄菊排起超过百余米的长队,有季老的家人、弟子、弟子的弟子和众多从未与季老谋面的仰慕者……”李同岭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大厅异常肃穆,灵堂的正中悬挂着黑色的横幅,季老的遗像是他十几年前的一幅照片:身着蓝色中山装,戴着一顶灰色的绒线帽子,慈眉善目,面带微笑,精神矍铄;拍摄于未名湖畔。”灵堂内,不少人失声痛哭。
从灵堂出来,李同岭一行又看望了季老的秘书李玉洁女士。
“19日,我们将与冯其庸先生一道,前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送季老最后一程。”李同岭告诉记者。
(本版照片由三桐中学提供)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