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去泪水,我们迎来新生
本报特派记者 潘若松 邓亚伟
(引言)
与灾区的其它地方相比,在映秀采访,我们的感情更为复杂。这里,悲情与活力交织、共生,生者、死者近在咫尺,却又阴阳相隔。
的确,伤口的愈合与生活的继续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这里,恐慌和悲伤渐渐淡去,经历一年的恢复和重振,被地震撕裂的映秀正在愈合,这样的愈合也在显示一种勃发的生机。
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大门
连绵的墓地
祭拜逝去的亲人
一堆黄土,埋葬了多少亡魂
在映秀,地震带来的不幸太多太多。全镇原有人口12000多人,地震后,剩下不到4000人。而逝去的近8000多个亡魂,就安葬在位于渔子溪村与映秀镇之间山坡上的汶川地震遇难者公墓里。这里,被当地人称为”万人坑“。
沿着山坡拾阶而上,中途几个摊点上有人兜售着刚刚采来的野菊,一元一束,几乎上山的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几束,也算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告慰和祭奠。
因为安排纪念地震一周年活动,5月10日-12日,映秀镇的中小学校放假三天,卖花的摊点有几个孩子的面孔。11岁的李力是映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当天一大早他就和两个同学一起进山,采来了整整两背篓野菊,站在路旁低声叫卖。他说,妈妈在地震时遇难了,他要尽力为爸爸分担生活的压力。
走进公墓,黑沉沉的门坊上,写着“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几个大字,左右两侧的挽联令人悲凄:山河同悲,共缅汶川逝者举国垂泪雨;天地共咽,同祭国殇亡灵华夏断肝肠。
生与死以门为界。侧身向北看,是埋葬数千亡灵的土丘,喧嚣时哭声一片,沉寂时哽咽低泣;俯身向山下望去,是成排成行的板房,白昼人来人往,夜里灯火明亮。
生者、死者近在咫尺,却又阴阳相隔。
说是公墓,其实是三道长约100多米,高约五六十厘米的土堆,土堆两侧零乱地竖着高低不一的墓碑。每一个墓碑下面,都埋葬着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的亲人埋葬的具体位置,甚至是否埋在此处都无法考证。即使立碑,也仅仅是凭着想象选一块地方,重要的是生者对逝者的一份念想。
墓前香烟缭绕,鲜花簇簇,有人放声哭诉,有人轻轻低语……狭小的坡地上,承载着成千上万人的泪水与思念。
一个一个墓碑看过去,哀痛犹如千斤重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有儿女送父母双亲,有弟弟送姐姐,有哥哥送弟弟,有父母送年纪幼小的子女……生离死别的悲伤,亲情消逝的哀痛,一一真切地展现,让人不忍目睹。
领记者前来的梁波默然好久,突然悲情地对记者说,他的儿子就埋在这里,但不知具体的位置了。
我们在站定的位置伫立静思,不觉间已经泪流满面。
下山时,遇到了守墓人、64岁的渔子溪村村民马福洋。他每天早上7点多钟,就从300多米外的板房来到公墓,打扫卫生、维持公墓秩序。他说,他要负好责任,让逝者得到安息、让生者得以慰藉。
采访中,马福洋老人告诉记者,自从大地震后,不知何故,往常只有深山里才生长的野生小菊花,如今漫山遍野都是。“一定是那些不幸遇难的人,化影成小菊,守候着映秀镇。”他说。
再建一个新映秀
“悼念遇难者最好的方式,是加快灾后重建的步伐。”
作为当地的“父母官”,这一年里, 映秀镇党委书记周全福格外忙碌,他既要负责灾民的安置救助,还要具体落实映秀镇的重建方案。
“如今在板房里呆了将近一年了,生活上当然有很多的不便,但大伙都相信,政府会为我们考虑的,重建后的新映秀,一定会更加美丽。”在板房区,58岁的李顺友对重建前景非常乐观。
“重建工作,钱不是问题,最大的难题是怎样解决老百姓的过渡。”兼任汶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的周全福说,由于是原址重建,现在有限的地盘几乎全部是板房安置区,重建启动后,如何解决5000多老百姓的过渡安置,又要加快建设,是镇里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周全福说,当前,镇里正在征求当地老百姓的意见,试图寻求一个最好的结合点。他说,目前的初步想法是,采取让老百姓投亲靠友、租房,政府补贴租金和生活费等方式,让一部分老百姓到即将建好的几个村,或是到都江堰等较近的城市临时过渡一下。实在没有办法的老百姓,镇里将想办法解决。他说,重建房屋全部采用钢结构,一般一两个月就能建好,最慢的三个月能建好,过渡期不会太长。
“映秀镇的灾后重建不能当试验区,那样会付出更惨重的代价。今后,映秀的一草一木都能抗八级地震。”周全福介绍,映秀镇的房屋重建,将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按8度抗震标准设防,利用现代先进的规划理念、先进的建筑技术、先进的建筑材料、先进的建筑设计和先进的施工管理及先进的建筑质量,把映秀镇建设成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标志工程、防灾减灾的示范工程。
他说,根据映秀镇的场地条件和地震断裂带的分布情况,房屋重建普遍3层,局部4层,按“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格局,建筑主要采用以下抗震技术:映秀镇渔子溪村以轻钢结构为主;医院、学校以钢结构为主,采用一些轻型墙体材料;其他民用建筑物以框架结构为主。按照要求,到2010年10月,必须完成91%的重建任务。
“重建将大打地震牌,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地震学术交流中心会址。”周全福信心十足地说,重建将重点打造镇内地震纪念性旅游,带动镇内旅游服务业和乡村休闲业发展,使映秀从区域旅游中途站跃升为川西北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阿坝州旅游重镇。
周全福说,2010年9月映秀镇建成城镇基本框架,形成城镇基本功能,今年内同步完成民生重建工程。新的映秀镇,将是一个“楼下是店铺,楼上是住家,家家做旅游,户户有商贸”的新面貌。
重建家园,终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一年的时间,或许最让人感到欣慰的就是灾区生活复苏的力量。
映秀,一个山川秀美的地方,在经历过大地震后,我们从废嘘中看到了另一种丽,也听到了它不断生长的力量。相信,不久,一个更加秀美的映秀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