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
姜培军,本报记者
说事嘉宾:
高亮,曹县人,山东理工大学2008级毕业生,已就业
董顺友,菏泽人,2004年大学毕业,目前在浙江义乌创业
吴月风,曹县人,湖南大学2005级毕业生,威海电视台记者
李新雷,菏泽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
岳榕,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科副科长
主持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总会得到解决的,大学毕业生的出路在哪里?
多方开辟就业渠道
岳榕:近年来,就业市场压力的确大,但从人才的总体需求看,大学生还是紧俏的。在我市3月份举行的招聘会上,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参与的招聘单位和求职者均创新高。从现场情况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金融危机对本地企业影响不大,很多在外求学的菏泽籍大学生也选择回乡求职。
为做好2009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今年,我市将举办一系列毕业生就业招聘会。
吴月风:我认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是主导,学校是基础,用人单位是主体,学生是观念问题。除了大学生自身因素外,社会各方要负起责来。政府要实施更加合理有效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理顺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社会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高校要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上与市场多接轨。
李新雷:应该让大学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理智的规划。
主持人:据了解,按照有关规定,我市今年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鼓励大学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我市将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积极接纳高校毕业生,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搭建平台。
降低预期、树立信心迎接挑战
主持人:不少人建议,面对客观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适时调整择业观念,脚踏实地地寻找自己的社会角色。不知各位嘉宾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岳榕:令人忧虑的是,虽然就业压力加大,但仍有不少大学生定位过高。一些大学生开口就问待遇、谈薪酬,有的宁愿待业也不“屈就”。如果大学生将眼光放得更远一点,就业机会则会更多。否则,政府再怎么开辟就业渠道、高校再怎么调整培养模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也不好解决。
董顺友: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就业与发展空间的变化。在浙江温州、义乌等地,很多私营企业的老板“发家”有一个共同特征:资本起点低、文化水平低。当初他们离开农田迈出经商第一步的时候,谁又能够料到他们今天的发展空间呢?建议大学生从小事做起,适度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实践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高亮:从我的经验看,应该“骑着驴找马”,先就业后择业是大学毕业生的最佳选择。以前,招聘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比较苛刻,现在他们更看中实际技能。正在求职的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每年5月份过后很多单位就不再安排招聘计划,因此对高校毕业生而言,一定要抓住机会,尽早确定工作岗位。否则,毕业即失业,不仅无法回报家庭的经济投入,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
李新雷:大学生求职应掌握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和愿望圈定目标行业和单位。针对具体的岗位时,要按照工作的要求来展现自己。每次应聘就像是“相亲”,要尽量把自己最好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一定要让他们知道你是一只“潜力股”,值得培养。
主持人:尽管大学生就业存在诸多困难,但不少人士认为只要认清形势积极面对,迈开大步走过去,大学生们仍然能投入春天的怀抱。
读者朋友,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欢迎继续拨打本报说事热线谈谈自己的观点。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