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民工”栏目
生长在悬崖绝壁上的“地衣”
-----对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调查
中国菏泽网消息
他们就像生长在悬崖绝壁上的“地衣”。一位年长的包工头向记者这样评价他所带领的80位农民工。在植物世界中,数地衣的生命力最顽强。据试验,地衣在摄氏零下273度的低温下还能生长,在真空条件下放置6年还保持活力,在比沸水温度高一倍的温度下也能生存。因此无论沙漠、南极、北极,甚至大海龟的背上它都能生长。
真是这样吗?近日记者走近不同群体的农民工进行了采访。
老年农民工:离乡心藏苦楚
在市区每个紧张施工的工地上,记者都能看到这样一类农民工: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这类群体虽然只点整个工地的8%左右,但年迈的身躯、花白的头发成为工地上一处特别的风景。
已经是下午6点多钟了,天逐渐暗了下来,别的工友都相继离去,唯有贾贵亲老汉不慌不忙地在收拾“残局”。他把锤子、铁锨、木板等劳动用具统统放在一个独轮车上,在最后一个工友“快点!吃饭的时间到了”的吆喝声里,蹒跚着、吃力地推着车向他们的伙房兼住宿处走去。
今年53岁的贾贵亲是济宁市嘉祥县钟山镇贾营村人。这次来菏泽打工是老贾第一次出远门。“没办法,为了供女儿读大学”。老贾用简断的一句话概括自己虽年事已高,还要远走他乡打工的原因。女儿每年15000余元的学费把老贾本来就有些佝偻的身子压得更弯了。在工地上,老贾干些和泥、平沟的零碎活,每月1800元的收入让他苍老的脸上总是挂着笑意。“还能挺得住!”刚来工地的老贾常常这样回答女儿的来电问候。这句极简洁、有力、自信的回答,包含着对女儿的宽慰,也渗透些许悲凉的无奈。
近两年来,老贾的饭量大不如从前,每顿两个小馒头,一小塑料盆饭菜就足够了,也不知为什么,每到端起碗进餐时,他就不由得想起老伴的手擀面来。
青年农民工:别妻怀揣梦想
在工地上,记者接触了不少二十多岁的青年农民工。其中有的蜜月还未度完,为了心中的梦想,就别离新婚妻子,远去异乡打工,在周而复始而又单调的工地上,对妻子的思念与牵挂无疑成为他们内心深处一块最柔软的甜与痛。
又是一个早晨,虽是春天了,工地上仍刮着刺骨的寒风。7点多钟,李元龙就开始忙碌起来了。由于天气冷,刚和的石灰泥就显得没有粘性而冻结在一起,李元龙弃去手里的刀具,开始用手把泥展平,他费了很大的劲才算把两块磁砖对齐,然后微扬起手里的锤子,工地上就响起有节奏的敲击声。
李元龙是济宁市嘉祥县嘉祥镇人。由于家里穷,今年元月,26岁的李元龙娶上媳妇,这在农村已属于晚婚了。幸福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新春刚过,李元龙就开始收拾起出门打工的行囊。“多挣钱回来,过好日子。”临行前的李元龙这样安慰不停抹眼泪的妻子。就在李元龙刚踏上打工的征程后不久,妻子也去本县的服装厂打工了。“两个人挣钱总比一个人要快一些”,李元龙在得知妻子出去打工的消息时,总是这样安慰自己,但在他内心深处,总还是对年轻的妻子放心不下。
晚上7点多钟,当别的工友还没吃完饭时,李元龙已经点燃一支烟,在院子里转起了圈。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元龙不好意思地蹲下身子,用小手指猛地弹了一下烟灰。他说他那时心里正矛盾着,要不要出去给妻子打电话,昨天晚上打电话花了9块钱,说起来够买好几盒烟抽了。可每到夜幕降临时,他就想给妻子打电话。在来到工地十多天的时间里,每天晚上跟妻子聊一会似乎成了他的必修功课。哪怕听一下妻子的声音对他也是莫大的安慰。“挣钱,过好日子”这是李元龙对妻子的承诺,也是他们电话中相互鼓励对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本报记者 秦广英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