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华
今天是周末,中午吃饭时,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兴冲冲地给我送来一份“礼物”,打开一看,原来是两瓶“老泥池”陈酒。酒味浓郁,香溢全室,我的思绪随着酒香飘逸到四十年前我的农村老家、我的第一次“酒宴”。 时光荏苒,岁月留痕,在城市生活多年,农村老家的印象已经模糊起来。但有三幅生活“画面”却日渐清晰,历久弥新,助我前行。 那是1978年暑假,我从母校菏泽二中毕业,考学名落孙山,游手彷徨之际,父亲决定送我到农村老家体验生活。老家位于城南30里的苏浅村,族谱载:祖辈明朝中叶迁徙到这里,正是水泊梁山周边水系碧波荡漾之际,他们依水而居,围水造田,因此得名苏浅。
父亲骑车载着我来到了老家,进门映入眼帘的是猪圈、羊圈,还有一窝老母鸡;东边有一盘石磨,西屋安装了一台木制织布机,这些田园风韵让我感到新鲜、好奇。那时,老家有爷爷、奶奶、两个姑姑,是一个标准传统的农民大家庭。 我们家的自留地种了二亩红高粱,酷暑时节,红红的高粱亭亭玉立,迎风拔节生长。爷爷经常去高粱地锄草浇水,回家第一天,我随爷爷下地干活,学习割草施肥,高粱地里空气闷热,高粱叶子扎得我浑身都是红点子,累得浑身就像散了架。晚上,喝了玉米糁子粥,在皎洁的月光下,我和衣睡在了庭院里。
半夜,我被一阵轰隆声音惊醒,月光如水,煤油灯下,我看见磨坊里,有人影在不停地转动,那是爷爷带着姑姑在推磨,他们头顶手巾,用辛勤的汗水,在准备一家人一周的口粮。磨制后的主食是地瓜面馒头,撕开像现在的橡皮擦子,我已忘记当年是如何咽下这些食物的。黑夜里,我感到那盏煤油灯十分明亮,爷爷的影子十分温暖,一股思绪在我心中涌动。生活多艰辛,劳动有收获。躺在床上,听着爷爷推磨的声音就像听一首音乐,温暖而动听。在嗡嗡声中,我沉沉地进入了梦乡。 爷爷为人性格直爽,颇具古风热肠,与喜欢习武打拳相得益彰。他从小蹲马步桩,习练大红拳,拳术大开大合,翻滚防守等技法,拳掌并用,刚柔相济,极具搏杀实效。“强身健体、维护正义”是他的口头禅。村里许多年轻人要求跟他习武,村委会动员他利用农闲时节办起了培训班。见我回到老家,他一再要求我习武健身。
漆黑的夜晚,在村中一所灯火通明的院落里,他敲着小红鼓,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指挥我们这群小伙子伸拳、踢腿、弹跳、打二踢脚、做棱空翻,虎虎生威彰显力量。村里中秋会演时,他带领武术队员展示缨枪舞、大刀曲,辗转腾挪,弧光闪耀,萧鼓追随兵器铿锵,古风古韵意味犹存。 秋来夏去,寒来暑往,中秋时节,我们自留地的庄稼熟了,打了几升红高粱,秸秆编成了箩筐、扎成了扫帚,颗粒归仓丰收年。收获浸透了汗水,收高粱那几天,锄地、打场把我累得爬不起来了,爷爷关心地对奶奶说:孩子太累了,我们吃顿杂面馍吧。“杂面馍”就是一层白面一层高粱面,中间加点油和花椒粉,馍出锅了,我和爷爷狼吞虎咽吃起来,奶奶不时提醒我们慢慢吃,至今我还记得这顿杂面馍。我暗暗想:爷爷品格极像这高粱,挺拔、正直、有担当。 除夕,父亲带着年货看望爷爷奶奶,并想接我回城参加招工考试。听说我要回城考试,淳朴的爷爷高兴地说:上学也是为了工作,你还是去考吧!喜事要喝酒,东庄开了老酒坊,家有高粱,我去兑点酒,咱们庆贺一下。
在煮年货的灶台旁,吃着难得一见的猪下货,两代父亲与我,共同举起了农家酒,当时不会喝酒的我,一下子喝了一大杯。酒兴渐浓,父亲给我讲考试、讲改革、讲形势;爷爷反复叮咛“护正义”“知荣辱”“笨鸟吃笨食”。外面不时响起了清脆的鞭炮声,室内灶火噼啪响,我们在笑谈声中慢慢烂醉如泥。 时光轮回,物是人非。多年来,每当想起家乡,就会想起煤油灯、红高粱。每当遇到困难,就会想起这三幅“画面”,它就像人生第一课,永存心中,鞭策我前行,使我终身受益。家乡的腊酒醇,还有那场灶台宴,使我至今记忆犹新。人生如梦,负重前行,泥池酒香,还得喝一杯家乡的泥池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