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6日
第A4版:人文菏泽

《放歌黄土地》序言

□ 赵统斌

我与黄放相识,始自三十年前菏泽日报社创立之初。那时,我是编辑,他是通讯员,在文字上没少打了交道。多年来,黄放以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角度及勤奋和执着,撰写了大量新闻和文学稿件,发表于全国各级各类媒体,在社会上广有影响和声名,我常常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高兴。我与黄放,既是文字道友,也是伯乐乡友。他一向低调,每以“老师”称我。我虽也“好为人师,孜孜乎伯乐之职”,非常崇仰蔡元培先生之“不问学历,不问年龄,不问亲疏,惟才是举,惟才是用”,然境界难及,且人微言轻,只能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了。既是“乡友”,黄放便邀我“常回家看看”。共同采访之后,自然是把盏叙旧。每于此时,常有好友宜新在场,他总以“三哥”称我,黄放便也成了邻家兄弟:“三哥,再喝一杯!”我亦陶然,往往是尽兴而散。

十年前,黄放把一摞名为《超越》的书稿交给我,体裁是报告文学和通讯。这是一部非常鲜活的来自基层的报告,我在序言中高度赞扬了黄放的“深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神,并从“悲悯的情怀”“震撼的细节”“精巧的营构”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不久前,黄放又将他的第二部书稿《放歌黄土地》交给我,让我写序。书名一下攫住了我,并引发了我的联想——大河奔流,黄壤千里,就此放歌,何可乐哉!既接地气,又豪迈无比,雄哉壮哉!姓名“黄放”,隐嵌于书名之中,又何其妙也!

《放歌黄土地》这部书,体裁没变,仍是报告文学和通讯,与《超越》可称为姊妹篇,仍是黄放“深扎”的结果。但在诸多方面都有了更加精彩的呈现,而且超越了《超越》。在取材上,与《超越》的广博不同,它在对象的选择上,更加挑剔,更加用心,可谓精挑细选。它以各行各业的精英和先模人物为主体,以其干事创业的精彩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既令人敬仰钦慕又真实可信的群体。这里有专家学者,有县委书记,有驻村干部,有行业标兵,有创业老板,有爱心志愿者等等,而这个群体既是社会的脊梁,又是学习的榜样。这种“提纲挈领”,正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在呈现上,不再展示弱势群体的苦难和哀痛,而是用更多的篇幅去描写和展现社会的热情救助,彰显无私的人间大爱。无论“彩虹豆”的志愿救助,还是“丹东女孩”的一己遭际,呈现的都不再仅仅是伤痛和无奈,而是社会暖融融的温情。在手法上,不是空洞的概括,不是寡淡的叙述,不是冗赘的描摹,而是充满画面感,充满带入感,充满熏染感的——讲故事。一个个动人的细节,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成就了一个个过目不忘,一个个刻骨镂心,一次次人性的洗礼!

一本好书,带给人的是温润心灵的甘露,带给社会的则永远是不竭的正能量!

《放歌黄土地》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