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明
一大早,我和夫人一起,驱车去宛亭森林公园游玩。回来的路上,绕了点儿远路,经过东明集。看时间将近八点,肚里也有点儿饿了,就跟夫人商量,想在这里吃早餐。我还说了一句:“也不知道能吃上东明集壮馍不?”
路西有一家店铺,店铺门头招牌上有“东明集壮馍”五个大字。
夫人跟着女老板走进店铺里,看她烙壮馍。不大会儿,热壮馍烙好了,纯面的,不加馅。也有肉壮馍,我俩年龄大了,大早晨不敢吃肉。纯面的,就挺好。
切成小块的壮馍,装进一个小圆条编筐里,端过来。两碗小米粥、俩鸡蛋、一碟腌黄瓜,凑在一起,是可口的早餐。
我用筷子叨了一块壮馍,吃了第一口,就感叹:“油多,面软,五香味浓,还是老滋味啊!”
“老滋味”之说,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直到本世纪初,县城东关菜市场附近一家壮馍店的壮馍的味道。那一家壮馍店,也打的是“东明集壮馍”的招牌,店主也是一位女的。那些年,我们一大家子二十多口人都没少吃壮馍。
一大家人吃壮馍,是因为我爹娘爱吃那家店里的壮馍。我爹娘年龄大了,牙不好,爱吃软的。壮馍,烙得一层层,酥软,吃起来浓香可口,又不费口劲。我爹还有个毛病,吃发酵馍胃酸多。壮馍是不发酵的面用热水烫的,吃这个,我爹不泛胃酸。所以,我爹尤其爱这一口。
爹娘爱之,下必从之。大家就都跟着吃。每到周末,我们一家四口,还有两个妹妹的家人,一定会赶到我爹娘家里,连同和他们住在一起的二哥一家——二十多口人,一起吃饭。饭桌上,一定少不了壮馍。渐渐地,也确实吃出壮馍味道的好来。
浓浓的壮馍香里,浸润着浓浓的亲情。
如今,我娘已经辞世十五年,我爹也驾鹤西去九年。那家“东明集壮馍”店,也在我爹逝世前迁走了。自打那家店迁走,再也没有吃过正宗的“东明集壮馍”。城里还有壮馍店,吃来吃去,都没有“东明集壮馍”好吃。
我站起来,对着壮馍、小米粥、鸡蛋和腌黄瓜拍了一张照片。正拍着,壮馍店女老板走过来,与我俩拉呱。
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她的相貌。中等身材,略瘦。脸色酱紫,大概是经常在阳光下暴晒的结果。鱼尾纹很明显,看年龄,小五十。穿着普通,典型的乡镇妇女打扮。外套一件满是油渍的围裙,彰显她的职业身份。国字脸,浓眉,大眼,挺有精神,不笑不说话。
她说:“壮馍有现成的,凉了。我就给您老两口现烙了,现烙的热,热的才好吃!”
我点点头,表示赞同,又告诉她:“十几年前,县城老菜市场附近的那家‘东明集壮馍’店,也是女店主,高高的个子,比你年轻。她烙的壮馍,好吃,卖得特快。你的,不比她的差。最明显的,是你的调料比她的味道更浓,还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是啊,我的调料,都是我自己调配的,跟别人家的都不一样。”说完,她跑进店里,端着一个白瓷碗走过来,碗里剩下三分之一的调料,看上去,除了药料,还加了盐。随后,她又拿了一个小塑料袋,把碗里的调料倒进去,递给我夫人。对我说:“我还从来没有送人家调料呢,您是头一个。”她大概还没有听人这么夸奖她的壮馍和她自己调配的调料,听我这么一夸,就特别兴奋,也慷慨大方起来。
萍水相逢,却让我看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精益求精的态度,看到她身上所体现的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勤劳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