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5日
第A6版:文化

包裹理想信念 承续文化甜香

——访单县粽子制作非遗代表传承人刘莉

刘莉(右一)与工人姊妹们研讨粽子制作工艺

粽子手工生产线

“弘扬传统文化,体验劳动乐趣”活动,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走出大学校门,放弃企业高薪,回到偏僻老家,接过母亲手艺……刘莉和她的香甜的“亿利园”辗转落户单县东城街道,承续传统手艺,弘扬民族文化,把“小粽子”包成了“大产业”。

今年35岁的刘莉出生在单县曹庄乡赵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到大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母亲凌晨包粽子。

刘莉说,目不识丁的母亲有一手包粽子的绝活,糯米、粽叶、棉线,就像变魔术一样,一只粽子转眼间就出现了。“我是在母亲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吃着饱含文化香甜的粽子成长起来的!”刘莉说。

2012年8月,刘莉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面对父亲苍老的脸庞、母亲红肿的双手,她的就业计划逐渐沉溺脑海里,回家跟母亲包粽子的想法随之浮出。

与母亲不同的是,接过母亲手艺的刘莉“走出”了母亲的“厨房”,开辟了文化传承的新天地。创业之初,刘莉是采购员、推销员,又是生产工人,白天包粽子,凌晨三点起床煮粽子,接着驱车送到客户的餐桌上。

刘莉的粽子口感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也慢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要做成好品牌、上规模,继续投资仍有很大缺口。于是,刘莉带着母亲四处奔波,求亲告友,筹集资金。

2015年7月,刘莉的粽子生产车间终于建成了,她对原来的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刘莉深知,这只是她自主创业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产品质量和特色才是立足市场的根本。

刘莉开始在制作工艺上动起了脑筋。纯手工制作、原汁原味是刘莉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在制作工艺上,刘莉继续沿用木柴火、大铁锅的古法蒸煮,后来随着规模化生产,她引进了相仿传统蒸煮制作的新工艺,保持了粽子的“本来味道”。

传统手工包粽子需要大量工人,刘莉招聘了60多名心灵手巧的妇女,并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每一名包粽师都是文化传承者、包粽子的“神手”,卷叶、装料、折叠、捆绑,包一个粽子不超过15秒。“每个粽子重量差别在5克以内,这样的误差主要是大小不一的粽叶造成的,食料的误差可忽略不计,全凭工人的手感和心智。”刘莉感慨道:“这就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素食主义者,刘莉不遗余力地倡导养生文化、文明饮食,并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她把“中国长寿之乡”单县特有的长寿文化元素“包”进粽子里,开发了净素、无糖、减脂、代餐、养生等一系列产品,销售网络辐射山东、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区。同传承粽子工艺一样,刘莉继承民族美食饺子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特质,研发了山药枸杞、玉米地瓜、酸辣白菜、竹笋榨菜、猴头菌菇等净素馅水饺,纯手工生产,深受上海、南京、浙江等南方市场的青睐。

刘莉还把孩子们带到自己的企业文化展厅,手把手教孩子们包粽子、包水饺,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手造文化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