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楼村位于郓城县西南部,属唐庙镇管辖,距唐庙镇政府驻地10千米,距郓城县原县城约22.5千米。
据符氏七世祖符箴墓碑(立于清朝雍正十二年)记载:明朝初期的洪武年间(1368-1398年),符氏始祖符官庐,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在此地建楼一幢,故取名符家楼,后来简称符楼。
清朝末期属郓城县玉西里。1928年归郓城县五区胡营乡,1940年归郓南县五区,1942年归郓鄄巨菏办事处,1943年初属临泽县,1944年属郓巨县五区,1949年属郓城县五区,1952年归郓城县七区。1958年初隶属王老虎乡,同年秋建符楼大队,辖符楼、苏集2村,属南赵楼公社。1963年12月属陈里长公社,1972年11月复归南赵楼公社。1984年初改为符楼村村民委员会,仍辖符楼、苏集2村,隶属三屯乡。2001年初属唐庙乡,2016年属唐庙镇。
符楼共有符、王、李、侯、徐、高6个姓氏。其中,清朝雍正年间,李姓六世祖由本县武安镇飞哲集村迁到此地,在村西居住。清朝初期,李姓七世祖由本县唐塔街道三里庄村迁到此地,在村东居住。清朝中期,侯姓由本县双桥镇双桥集迁此定居。此后,徐姓、高姓也在清朝末年从外地迁到这里。
符楼因一座扬名碑而闻名于世,受人关注。
扬名碑现立于符楼村西街头,碑高3.1米,宽0.73米,厚0.27米,碑座呈正方形,碑顶阴阳两面刻有双龙戏珠图案,呈祥现瑞,蔚为壮观。此碑是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山东济宁、河北沧州和郓城当地840余名乡民为褒扬符显、符合父子的功德,捐资而立的大型碑碣,由当时的知县侯恒亲自撰写碑文。
符显,字杨廷,其子符合,字中节,郓城县符楼村人。父子两人都是清朝道光年间人士,在那个年代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堪称郓城一代名医。父子两人对医学经典颇有研究,特别对产后妇科杂病,医术精湛,有起死回生的医术。
村史记载:符合18岁开始临床治病,曾出诊济宁、沧州、曹州等地,救人无数。一次,符合在沧州行医,出诊回来的途中,在一个村庄遇到一户出殡的人家。他见殷红的鲜血不时从棺材底部漏出,心生疑问,忙问原由。当得知棺材内盛殓的是因产后大出血而身亡的产妇时,急忙大喊:“此人未死,快开棺救治。”众人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符合当机立断,就地救治。他当场配齐中药,亲自煎熬。在符合指挥下,产妇的家人把汤药给产妇灌下,产妇不久便苏醒过来,产妇家人感激不尽,磕头致谢。全村人恳请挽留他,给村中患有疾病的村民瞧病问诊。一时间,符合声传乡里,名扬四方。连续多日院中人声鼎沸,一时传为佳话,被人们恭敬地赠送了一块鎏金匾,上刻“德俟良相”四个大字,现在还完整无缺地保存着。
符显、符合父子两人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品德高尚,为人正直,乐善好施,济危扶困。出诊不因贫贱而有先后,对特别贫困的病人,免收诊费,时常免费送药,深得众人尊崇称赞。为彰其功德,传名于后世,人们为其捐资立碑,并被妥善保护到现在。
现在,符楼有532户,1156人,1780亩耕地。有三条河流围村而过,旱涝保收。日(照)东(明)高速从村北穿过,交通便利。
现在的符楼村人,遵循先辈“忠厚传家、与人为善”的祖训,辛勤劳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