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艳阳高照。
位于单县谢集镇史园村西的史园革命烈士陵园,白杨环绕,翠柏掩映,肃穆的烈士墓纵横成行,鲜艳的红星与“革命烈士之墓”6个金色大字交相辉映,动人心弦。
这座以史园村村名命名的烈士陵园,又被百姓尊称为“八路林”,长眠着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122名无名烈士。
史园村是一个200多口人的自然村。78年来,史园村村民接替护佑着长眠于此的革命英烈,就像陪伴着自己的亲人,嘘寒问暖,不离不弃。
“现在天气干燥,要多给花草树木浇水。这园里的松柏就像烈士英魂,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绝不能衰败了!”放下引水管,史福元老人对笔者说。
史福元是史园村百余名义务护陵人之一。如今,78岁的史福元老人守望烈士已经40多年。
20世纪80年代初,史园村分配责任田时,史福元特意申请承包一块土质较差但与公墓毗邻的田地,为的是方便照看烈士墓。“当时想着耕种时可以顺便为墓地拔拔草、添添土、扫扫地。”史福元老人说。
这些无名烈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指战员,1947年正月解放单县县城时牺牲。
《单县志》记载,那年春节特别冷,大年初三(1947年1月24日),解放单县县城的战斗再次打响。由于护城河结冰,战士们只得挟枪卧冰爬行,伤亡惨重。支前群众扛来秫秸铺在冰面上,战士们才得以跨过护城河,炸开城墙,冲入城区。
次日,战斗结束,一辆辆太平车把牺牲战士的遗体运到史园村西的荒地安葬。按照当地习俗,群众用白布为烈士裹身入殓,并在墓前立起一块青瓦,上面用朱砂写上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
不久后,烈士墓地遭到敌人轰炸破坏。当地群众又自发组织起来,连夜将烈士遗骸重新整理、掩埋,但坟前的青瓦已不复存在,原本姓名齐全的122位英雄成了无名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县人民政府对史园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修缮,并委派两名史园村村民看护。1952年两位老人相继去世,但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守护英烈成为史园村百姓的习惯日常,赓续传承,直至今日。
据悉,为帮助史园革命烈士陵园无名英雄找到亲人,单县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多次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及烈士所属原部队联系,并派出寻亲小组,奔赴各地搜集、核查、甄别相关信息。然而,因信息不全,至今无一名烈士魂归故里。
难以回归故里的革命烈士长眠于此,成为史园村百姓心中最大的牵挂。村民史玉兵的祖父史德埠、父亲史福元曾守护烈士陵园数十载,到史玉兵这一辈,三代人接力守护60多个年头。“爷爷临终前特意叮嘱我,要把他的坟地选在无名烈士墓旁,好与烈士们做个伴儿。”史玉兵激动地说:“在我们史园村老百姓的心里,这些曾经年轻的英烈都是我们的乡邻,更是我们的亲人!”
在史园村,史传仁、张守礼、王景洪、陈继友等100余名村民都是烈士陵园的忠诚卫士。每逢清明节、春节、农历十月初一,村民会按照当地习俗到墓地祭奠。“我常来看望这些‘老邻居’,和他们拉拉呱、聊聊天,他们就不会觉得孤单寂寞!”清理烈士墓旁杂草的村民张守礼扭头对笔者说。
为最后一棵松树浇上水后,史福元老人告诉笔者:“守护好陵园、让烈士安息是俺全村人的责任和本分,子子孙孙都要传承下去,永远不能间断!”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