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2月19日
第A6版:人文菏泽

宋代经学大家邢昺

据《宋史·邢昺传》《菏泽文化通览》记载,邢昺(932年-1010年),字叔明,曹州济阴(今定陶西南曹县西北)人。北宋大臣,官至“礼部尚书”。他是北宋时期的知名学者、经学家、教育家、训诂学家,一生对儒家经学精读细研,著署颇丰,代表作有《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孝经注疏》等。

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兴复文教,推崇儒学,重视纲常、伦理、道德的振兴。邢昺年已45岁,受地方推荐,赴京参加五经廷试。他以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得太宗皇帝的赏识,擢九经及第,获得进士,步入仕途。首先授大理评事(司法官),参与疑案的审理。后任泰州(今江苏泰州市)盐城监,赐钱二十万。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盐城改隶楚州,邢昺调回京师,升为“国子祭洒”。太宗欣赏邢昺的精审博学,又招任“国子监丞”,专门从事讲学之任。邢昺得展所长,渊博的儒学素养得到朝廷众臣的认可。因经学知识出众,文教成绩突出,后迁“尚书博士”,转“国子博士”,太宗赐红色官服,选为诸王府侍讲。在东宫及内廷,邢昺为帝王和皇子讲述了诸多儒家经典。

宋咸平元年(998年),邢昺已67岁,宋真宗即位。邢昺曾为真宗的帝师,因此真宗对恩师钦佩有加,予以重任,改任“司勋郎中”,不久知“审刑院”长官,负责核查大理寺案件。任职不久,真宗发现邢昺是儒学之士,才学不在刑律,又命刘元吉携同他主持事务,但行事仍举步维艰。邢昺无奈只得上疏去职,希望继续从事“讲读、讽谏”之职。真宗将其迁“右谏议大夫”,后仼国子监长官“国子祭酒”。

宋咸平二年(999年),宋真宗于朝中设置“翰林侍讲学士”,让邢昺任此职,专为自己讲授学问。邢昺为真宗讲了《左氏春秋》,他知识丰富,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真宗听后很是高兴。后参与了儒家经典校订和注疏,总领校勘之事,校定了《周礼》《仪礼》《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等。

邢昺不仅负责校勘,博采诸儒之说,刊定修之。还以义理说经,亲自撰写了“三经注疏”,后来收录于《十三经注疏》,作为经籍的经典注解。因此,他也成为了宋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而留名千古。

宋咸平五年(1002年),经籍注疏、修纂完成后,邢昺已71岁,真宗大悦,又升邢昺为淮南、两浙巡抚使,考察两地吏治得失。一年后,又回到中央担任讲读之职,真宗对邢昺这样的功勋老臣,是格外敬重的,赐袭衣、金带、器币等,又迁“工部侍郎”,加“刑部侍郎”,兼“国子祭酒”等等。

宋景德四年(1007年),邢昺向真宗表示,自己年迈,难以上朝,望回到故乡曹州休假,以看望乡民,等到明年郊祀再返朝。真宗动了怜悯之心,应允。遂擢升“工部尚书”,又仼“曹州知州”职。归乡当日,真宗又赐袭衣、金带以示优宠。并特开龙图阁,召近臣设宴崇和殿,为他送行,还亲自作了五、七言诗二首相赐。其中的一首为《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一直流传至今。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邢昺患病。真宗诏令太医诊视,并亲自到府邸探望,还赐名药一奁,金银千两,缯彩千匹。按照旧例,只有宗戚将相,才有这种特意优待。一个月后,邢昺去世,享年79岁,皇帝追赠“左仆射”,他的三个儿子也因“恩荫”升了官职。

纵观邢昺一生,年近半百才出仕为儒者,一生从事经学工作,因儒学渊博,精通经学,连获超拔,屡得重任,可谓是“有识之士,大器晚成。”晚年,他又奉命校勘经籍,注解儒学经典,为北宋文学作出巨大贡献。 邓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