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1月08日
第A4版:理论与实践

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

□ 刘玉梅

汤汤黄河水,滋养了河流沿岸的千里沃野,孕育出璀璨耀眼的黄河农耕文化。勤劳智慧的华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耕种渔猎,基于对太阳周年运动的长期观察,对时令、物候变化规律的全面掌握以及对农事季节的经验积累,确立了二十四节气。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完善,并将其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生产的补充历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段耳熟能详的文字,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敬畏之心,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农业智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今天,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赓续农耕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强调“赓续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对天体运行与气候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蕴含着“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传统智慧,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何为“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节,竹约也。”像竹节一样,是划分时间的分割点,也蕴含着时间变化的节奏和节律。《周易》讲,“天地节,而四时成。”古人顺应时间变化的节律,将一年划分成四季。‌何为“气”?《说文解字》曰:“云气也,象形。”《庄子》认为,“气变而有形,则有阴阳,然后有天地”。“气”是宇宙的本原,有气才有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才有世间万物的生长。《礼记·月令》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两个节气构成一个月,三个月为一季,四季更迭为一年,周而复始。《淮南子》认为,“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

二十四节气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这种宇宙观和自然观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使得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这与现代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一致的。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活态的农耕文化传下去。通过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能够使乡村居民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古为今用,指导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农事经验和智慧,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进行农耕活动。在农耕社会,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如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冬日已经过去,万物开始复苏,农民开始整理农具,准备春耕;雨水标志着降水开始,冰雪消融,春江水暖,越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农民加紧进行麦田的中耕除草。“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有雨宜种棉,过了谷雨种花生”,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这些丰富的农谚,为农民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在现代农业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二十四节气的智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生态和高质量发展。如通过观察记录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结合现代气象学、物候学等科学知识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对未来的气温、降水以及病虫害发生等进行预测,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天气变化,为农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淳厚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文旅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发展二十四节气,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淳厚乡村文化底蕴,以及发展乡村文旅都具有积极作用。

在传统农耕社会,民间许多重大的节庆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如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等活动都是在立春前后举行,包括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清明节也被称作踏青节。这一天,人们除了祭祖和踏青,还有蹴鞠、荡秋千、插柳等习俗。“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又名谷雨花,谷雨时节赏牡丹的习俗已绵延千年。除此之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重大节庆活动也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蕴含的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将其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价值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可以为乡村文旅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例如,许多地方已经成功地将二十四节气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节气文化旅游活动,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农耕文化体验、养生美食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点的乡村文旅产品。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还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文化人,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上新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二十四节气文化不仅仅是关于时令、气候、物候的知识体系,更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讲求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蕴含着勤劳、节俭、尊重自然、孝老爱亲、爱国爱家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道德指引和行为规范,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益滋养。

同时,二十四节气文化为乡村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围绕二十四节气,各地会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氛围。

二十四节气还有助于培养乡村居民的科学精神和生态意识。通过学习和实践二十四节气文化,乡村居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学会顺应时令、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二十四节气文化也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这有助于培养乡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二十四节气,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农业知识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智慧的结晶,更是连接现代乡村文明与传统农耕文化的桥梁。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向传统汲取智慧,又要进行创新发展,让千年农遗通过借鉴现代农业技术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彰显出当代价值。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牡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