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5年01月08日
第A4版:理论与实践

守正创新教三辅 兼济天下实帛谷

——浅析氾胜之农耕文化思想内涵

□ 酆鸿

我国是以农业立国的文明古国,农业历史悠久。而菏泽地处黄河下游,曾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历史最悠久、农耕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活在此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思想,西汉时期的农学家氾胜之,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氾胜之的农业实践和其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记录了西汉农耕技术,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文化思想。本文旨在浅析氾胜之农耕文化思想的内涵,揭示其历史背景、核心内容和时代价值。

历史背景

氾胜之生活在西汉末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也是大变革时代。随着铁制农具的普及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此时代背景下,氾胜之凭借入仕前在济阴郡参与农耕、入仕后教导三辅地区农耕的职务之便,积累了丰富的农耕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耕文化思想体系。

思想内涵

氾胜之,西汉济阴郡大丰亭(今曹县韩集镇堤上范一带)人,西汉著名农学家。早年在家乡亦学亦农,后任议郎、劝农使者期间,通过研究、总结西汉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历程,编撰成《氾胜之书》一书。该书可谓农耕文化的集大成者,蕴含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思想。其农耕文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农为本的担当意识

民以食为天。农为天下之大本的“农本”思想是我国农耕时代的核心思想,也是氾胜之农耕文化思想的最显著内涵。氾胜之出身农民,深知吃饭问题是人们的头等大事。加之他早年生活、成长于农业技术发达的济阴郡,亲力亲为参加农业劳动,切身体会到农业的重要性,较早就有了以农为本的思想。总观《氾胜之书》的内容,即体现出深刻的农本思想。

《氾胜之书》对农本思想的担当责任,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官员、士人必须身体力行,真正把农本思想落到实处。如他通过表彰一位勤于农事的卫尉,强调:“夫谷帛实天下之命。卫尉前上蚕法,今上农事,人所忽略,卫尉勤之,可谓忠国忧民之至。”这突出了官员、知识分子以及农民在“勤农”方面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是先秦“农本”思想的新发展,也是氾胜之农耕文化思想内涵的精髓所在。再如《氾胜之书·杂项》中提到“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更是氾胜之以农为本思想的明证。

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汉代“独尊儒术”,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入人心。而氾胜之的家乡济阴郡大丰亭紧邻孔子家乡曲阜,儒家思想更是盛行。氾胜之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更是怀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氾家作为迁居济阴郡近200年的移民,自然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家境殷实。但氾胜之没有把自家吃上饭、吃饱饭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是齐家之后,要兼济天下,他把“让天下人吃上饭、吃饱饭”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氾胜之勇毅不怠、挥洒汗水,积极普及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为天下人吃上饭、吃饱饭撸起袖子加油干。其农耕实践和《氾胜之书》无一不渗透着他让天下人吃上饭、吃饱饭的认识,无一不是兼济天下家国情怀的体现。

氾胜之认为“谷帛实天下之命”,《氾胜之书》中所收录的十三种作物中,有不少是为备荒所种,例如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这更是他兼济天下家国情怀的力证。

守正创新的治学态度

作为农民,氾胜之有文化,有知识;作为官员,氾胜之有着长期、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这种亦农亦仕的人生经历,是氾胜之的宝贵财富,也是其能编撰《氾胜之书》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秦汉时期济阴郡一带,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位居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前列。而作为生于氾水的农民,氾胜之自幼与农业打交道,骨子里流淌着对土地的眷恋,在家乡时就经常去请教老乡种田的事宜,掌握了家乡先进的种田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他认真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如对耕作原则,他总结为“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这些原则涵盖了耕种农时的选择、土壤改良、施肥、灌溉、田间管理和及时收获等方面,体现了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系统认识和科学管理。再如《氾胜之书》详细记载了黍、禾、麦等十三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即是他农耕文化思想“守正”的体现。

氾胜之守正,但不墨守成规。如,他入仕后在三辅地区推广冬小麦种植,他没有把家乡济阴郡种植冬小麦一套成熟的经验技术直接复制到三辅地区,而是实地调研,了解到三辅地区未能实现小麦大面积种植的原因后,针对关中地区的特性,总结推广一种名为“溲种法”的种肥施用方法。其实溲种法就是氾胜之在“粪种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这和氾胜之的农业实践以及《氾胜之书》的内容一样,无一不是他守正创新治学态度的体现。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氾胜之的家乡济阴郡人,自古以来就有勤劳、勇敢、敢为人先的秉性。氾胜之较好地赓续了这一秉性。他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大胆革新,勇于创造。如在我国古代农业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区田法”,就是氾胜之最为人称道的创新。所谓区田法就是将土地分成若干个小区,进行深翻作区、集中施肥、等距点播、及时灌溉等措施,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旱能力。虽说区田法是氾胜之假托伊尹“教民粪种,负水浇稼”之事迹,在三辅地区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区推广的耕作技术,但它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对病虫害的防治,也鲜明地体现出氾胜之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面对病虫害,他大胆地提出要采取综合措施,如轮作、间作、套种等,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再如点种法,也是氾胜之对当时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创新之一。

这种创新,不仅在当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而且对后世的农业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其实两千年前的氾胜之,就是用这种意识从事农业生产,指导、推广农业技术的,可以说氾胜之是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较早践行者。氾胜之的农业实践和《氾胜之书》的内容,处处体现的就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从《氾胜之书》的内容来看,如粪肥,他主张废弃物还田作肥料,这既增加了土壤肥力,维护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有利于建立清洁的人类居住环境。这种粪肥循环利用的方法,是氾胜之农耕文化思想内涵天人合一的应有之义。

在精耕细作上,氾胜之提出因地制宜。在耕种田地的方法上,氾胜之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其实质就是要摸清土地的脾气。再如他主张作物种植要争取合适的天时、时令;他强调掌握农时、利用自然规律等,更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明证。

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辨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氾胜之的农耕文化思想内涵与研究,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

一是以农为本、兼济天下的农业观。这是氾胜之农耕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他这种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国计民生的命脉的理念,启迪我们也要从“谷帛实天下之命”的高度看待农业,以“勤农”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充分认识到“乡村兴则国兴”的历史规律,扎扎实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打造出具有鲁西南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二是守正创新、敢为人先的治学观。这是氾胜之农耕文化思想内涵的精髓,也是他之所以能著书立说的根本原因。氾胜之亲自参加农业实践,勤学好问,汲取经验教训,总结了西汉以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研究并发展了传统土壤改良的“土化之法”,即“氾胜之术”。这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做、怎么做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是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这是氾胜之农耕文化思想内涵的要义,也是他指导农业实践取得成功的法宝。他这种根据自然条件、时序节令、作物属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生态准则,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原则,在当代乡村生态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能确保农耕文化根脉生生不息,有助于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总之,氾胜之农耕文化思想的内涵充分展现了菏泽在中华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引领菏泽新农人在传统农作物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电商产业等大农业产业上,汲取氾胜之文化思想内涵的营养,做大做强,书写时代赋予我们菏泽新农人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