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面泡是鲁西南地区的一种油炸面食,也是菏泽人所喜爱的特色美食之一。它的制作技艺、食用习俗和传说故事,早已融入菏泽地方的饮食文化中。
曹州面泡,菏泽人习惯称其为“面泡的”。又有人说,应该叫“面泡子”,其实“面泡的”是菏泽的地方语言,菏泽方言常常把“的”和“子”混用,“面泡的”就是“面泡子”。而“面泡的”只是菏泽人随意而口语化的称呼,这里包含着亲切和喜爱的意思。
曹州面泡在油炸烧火时,以往多用劈柴,油温不易控制,因此炸出的面泡,其颜色和形状貌似乌鸦的头,所以曹州面泡又有一个别名叫“老鸹头”。现在油炸面泡时,多用煤气灶,易于控油温,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许多外地人又把曹州面泡说成是“圆形的油条”,其实这种说法就不对了,面泡和油条不只是其形状上有不同,其制作材料、技法和口感等,都大不相同。
曹州面泡的制作设备比较简单,一个平底铁锅,一个面盆即可。制作方法也比较简单,适合家庭制作。但其过程相当讲究,选用的面粉以新鲜、优质为佳。首先是“搅面”,用温水加入面粉,再加入盐和老酵母,沿一个方向搅拌,打成黏稠的糊状面团待发酵;然后是“摔面”,用双手沿边抓起面,在盆中反复摔打,经过数次,直到面团光洁明亮,上面不停地冒起气泡为止;最后是“醒面”,静置若干时辰即可。如果面团绞和的不好,炸出是“面疙瘩”,不起泡,不发软,生熟不均,外形不美,口感也极差。
炸锅多用平底锅,起锅时,倒入大豆油,油量不要太多,不可没过面球。油温要控制到六七成,就可用两根筷子绞起一团面糊,随即快速一绕,缠成面球,再相互一抹,丢入油锅。面球入锅后,会像变戏法一样,迅速膨松胀大,油下部分很快会变黄变焦,油上部分起泡变成蜂窝状。最后,用筷子再一个个翻转过来,不多时即可出锅。出锅时,可以用筷子夹出,也可用铁钩子钩出,放在铁爪篱上控油即可。
刚出锅的面泡,圆润饱满,形似一盏盏小灯笼,颜色黄里透红。咬一口,貌似蜂巢,外脆内软,筋道绵柔,香味浓郁,口感上乘,适合各年龄段的人食用。面泡可以直接食用,趁热吃才香,也可以配粥、胡辣汤等食用。还可以蘸蒜汁吃,或切碎凉拌。无论怎样吃,肯定都是一顿让人满意的美餐。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曹州面泡正是深受菏泽历史文化的熏陶,才成为菏泽的一张美食名片。记得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曹州面泡只有在过节、走亲戚时才能吃到,或当作礼物相互馈赠。不过,每到端午节,城里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炸面泡。因为端午节,正是新麦子收获刚打下来的时候。人们往往跨过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也激发了改善生活的欲望,自然转化成制作美食的实践,就来一顿炸面泡。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曹州面泡早已从一种节令食品、集市小吃,成为大街小巷的寻常之物。无论在城市或乡镇,人们随时都可以吃到,足见菏泽人对面泡所喜爱的程度。尽管如此,可是在外地依旧难觅踪影,这也成为客居他乡的菏泽游子们所思念的家乡味道和解不开的乡愁。
曹州面泡在菏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时期,就已成为当地居民喜爱的美食了。在老城中,就流传着一个乾隆皇帝巡视山东,因吃面泡而“罢餐”的故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出巡山东。可这次来山东与以往不同,因为山东部分地方出现了自然灾害,他为了了解地方官员和百姓的实情,展示他的统治和威严,这次出巡,他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
一日,过济宁来到嘉祥,在大长沟水大营住下。第二天早餐时,发现桌上多了一种新的面食,圆砣细腰,黄里透红。随手夹了一个,口感松脆,香味四溢,禁不住称赞道:“太好吃了!”又满脸喜色地问:“朕还未曾吃过,这叫什么名字?是哪里做的?”侍从急忙回答说:“是曹州知府带来的厨师,于昨日赶来,今早特为皇上现做的,叫曹州面泡。”
乾隆听后,脸色瞬间就拉了下来,随即放下筷子,说:“快把曹州知府召来见我!”曹州知府听召,赶快前来跪拜,乾隆指着桌上的面泡说:“你们不要往朕的脸上抹黑,如此献媚,定会给百姓落下闲言碎语的。”乾隆皇帝说罢,拂袖而去。曹州知府显得十分尴尬,只得点头连连称是。这次乾隆罢餐的行为,事情虽小,倒给山东留下了爱民的形象。
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个“鹏云送面泡护穷人”的故事。1943年,日寇占据着菏泽。春夏之交,蝗虫蔽日,过处寸草不生,庄稼几乎颗粒不收,百姓四处逃荒,卖儿卖女,苦不堪言。一日,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战士鹏云身着便衣,奉命进城执行任务。一早赶到南关厢,见有家面泡小吃摊,锅里正炸着面泡,便停下要了半斤,还有一碗胡辣汤,准备吃饭。
这时,面前来了一个衣不遮体的男孩,骨瘦如柴,满脸黝黑,一头蓬发,手里拎着一个要饭篮。鹏云一看就知道是来讨饭的,正要把刚买的面泡送给他,这时摊铺老板走上前来,指着男孩破口大骂:“哪来的要饭的,快滚!”把孩子吓得跪倒在地上。鹏云看到,急忙上前相劝,老板不听,又要拿起锅铲去打。鹏云忍不住亮了亮腰间的手枪,吓得老板急忙收手,说:“好汉饶命!”鹏云严肃地说:“我是八路军,是打鬼子的,是帮助穷人的,是为人民作主的。”老板连声说是。
这时,鹏云伸手拉起孩子,又买了一些面泡送给了他。孩子拎起面泡跑去,顺着孩子的方向,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正无力地坐在街旁的屋檐下,怀里还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眼中噙着泪水。鹏云见状,又对老板进行了一番认真地教育,一边目送逃难的母子远去,然后才迅速离开。八路军战士鹏云,这一济民救世的举止,给菏泽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一直留传至今。
邓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