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玉存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这为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行动指南。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工程,需要我们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充分认识乡村治理中党建引领作用。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管农村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只有始终将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贯穿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过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才能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局限性决定着仅靠农民不可能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乡村治理,需要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担当起这一历史性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减租减息,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乡村治理,促进了根据地和解放区农村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土地改革、土改复查、乡村“三反”运动、发展互助合作,到农业合作化的村社合一,党组织成为农业合作化和整社建社的坚强战斗堡垒。当然,人民公社化的政社合一模式,弱化了党的领导,走了弯路,阻碍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党委负责领导本乡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村民自治的领导核心,“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成为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建和乡村治理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确提出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论断,开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篇章,实现了从单一的村民自治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跃升,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换,是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的关键。从意识形态上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利于夯实党在农村的意识形态基础,加强农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绩效上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治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治理主体更加多元,治理理念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治理过程更加民主化、专业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夯实党在农村的绩效基础,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从法理上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利于夯实党在农村的法理基础。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农村因地制宜地根据乡情村情建立“两委”班子交叉任职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等,从而将党的领导合法合规地嵌入乡村治理机制中,强化了农村群众对党的领导的制度认同,夯实了党的领导的法理基础。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从方向引领上看,我国的乡村治理遵循的目标是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在乡村治理的各个主体中,基层党组织起着牵头抓总的作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得好,其他主体才能明方向、干劲足、有章法,确保方向不偏,进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道路支撑和方法支撑。从价值引领上看,农村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存在信仰多元化、拜金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诚信价值缺失等现象,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成效。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好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功能,才能祛除消极的、落后的因素,凝聚进步的、积极的价值,推动乡村治理向纵深发展。从组织引领上看,乡村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决定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克服涣散软弱、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用自身硬去说服教育、影响带动群众,发挥好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具有战斗力和号召力,把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投入到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中,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
乡村治理需要持续不断地强化党建引领,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结合时代特点和地区现状,探寻乡村治理最佳路径,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根基底座。
(作者单位:中共东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