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决铜瓦厢,第六次重大改道,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留下了一道辽阔迢远的足迹,被称为黄河故道。
时光荏苒、朝迁市变,漫长的社会演进过程中,黄河故道始终承载着波澜壮阔、深邃厚重的大河遗风,依水而居的先祖聚集易物之地,继而形成市肆繁华,由此得名黄河大集,呈现出故道市井文化的鲜明特征。
横亘单县境内南部的百里黄河故道,黄河大集阡陌连接,绵延不断。由古至今,商贾接踵,买卖兴隆,热闹非凡。
黄岗大集,相传源于汉代,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史。
明代神宗年间,建安人雷鲤任礼部郎中,触怒权贵,弃官流落民间,在黄岗集市隐姓埋名,当一小茶馆的小伙计。
一天,雷鲤在关帝庙前醉酒小憩,朦胧中信手拈来一块西瓜皮,在醉卧的青石板上写下“一部春秋”四个字,扬长而去。路人见其字潇洒飘逸、秀中蕴劲,急忙以墨勾出轮廓,雕刻匾额,立于庙堂。该庙宇由此声名远播,雷鲤亦受众誉,求墨宝者纷至沓来,黄岗大集也随之名声大噪。
春回大地,故道复苏。黄河大集上,非遗奇葩绽放,文创多姿多彩,呈现生机盎然的绮丽景象。
市井街头,人间烟火,羊肉汤、馓子、烧饼及编织、雕塑、方笙、刻瓷……百余项非遗项目、手造工艺,在先贤遗风和时代新风交汇中,在独立创作与潮流风尚的加持下,彰显鲜明独特的传承信念和艺术魅力。
浮岗李新集大集,烙画葫芦总是引人注目。技艺传承人马言民在葫芦表面描摹作画,梅兰竹菊、鸟兽虫鱼、人间仙境跃然其上。
高韦庄大集,中国结是沿街流淌的一抹“中国红”。技艺传承人王雷战的“红色店面”,工人穿针引线,客商精心挑选,欢声笑语,夙夜不休。
落子、琴书、柳琴、四平调、鲁西南鼓吹乐等非遗曲艺是黄河大集的常客。三丈舞台、两三演员、一腔老调,演绎世相百态,唱响时代新风;唐装汉服走秀、舞龙高跷汇演、唐诗宋词歌赋、民间杂耍荟萃,雅乐传韵、琴弦和鸣,是为黄河大集古朴而鲜活的人文风景。
克嗣徽音,亘古绵长。黄河大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继载体、非遗手造文化的展示平台;黄河大集,市井百姓的精神寄托、心灵共振、乡愁记忆、情感归处、光阴回味……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