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1日
第A4版:新闻·广告

黄河故道的“龙文化”

“龙腾单县”年俗文化园的龙灯

民间舞龙队表演

非遗传承项目剪纸

我国历法中,2024年是农历的甲辰龙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为,甲属于五行之中的木属性,代表着收获、储存、积蓄之意。甲辰龙年象征着富贵、兴旺、吉祥和繁荣,也充满机会与挑战。

黄河,起源巴颜喀拉山脉,九曲十八弯奔流大海不复回。高空俯瞰,黄河宛如一条蜿蜒腾飞的巨龙,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华夏儿女自称为“龙的传人”。

九曲如龙的黄河塑造了广袤肥美的平原湖泊,哺育了世世代代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凝成了坚韧不拔、砥砺奋进的黄河精神。

黄河曾在单县留下了近百里的故道,像一条沉睡的巨龙横亘齐鲁西南部,是鲁苏豫皖四省的自然分界线。

有记载以来,黄河故道单县段广泛流传着脍炙人口的黄河故事,众多故事中蕴含着龙文化的元素。讲黄河故事,讲故道故事,就是讲龙文化故事。

从古至今,黄河故道一带广为传颂着“刘墉治水的故事”。

故事源自一个叫龙门口的地方。当地群众介绍,龙门口遗址位于单县浮岗镇张集村西、月亮湾水库的南岸。

清嘉庆年间,桀骜不驯的黄河再次泛滥,单县一带民不聊生。嘉庆皇帝遣使刘墉治患,赈济灾民。

刘墉是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明而倍受百姓拥戴,享誉“浓墨宰相”之谓。

刘墉祖籍是与单县毗邻的今安徽省砀山县,出生于山东,对故乡感情甚笃。

千钧一发之际,刘墉将皇帝赐予的龙头拐杖奋力抛起,仰天疾呼:“神龙,给我们力量吧,拯救我们的黎民百姓!”只见一道金光划过天宇,拐杖瞬间变身蛟龙,从天而降,坠入激流,横卧决口,湍流随即迟缓。

此时,刘墉即令劳工夯实木桩、推下方石,凝聚成铜墙铁壁,洪流终被截断。

一时间,溃堤合龙,长虹贯空,万民欢呼,齐颂皇恩浩荡。后来百姓把决口遗址命名为“龙门口”,并修建刘墉庵,以纪念治理水患事件及其功德。

位于黄河故道的浮龙湖,其名字就源自龙的传说。

上古尧时,后羿射日,一口气射落了九个太阳,其一落在单父(单县古称)西南部,化作一条龙潜入湖底。

若干年后,炎帝后裔共工与黄帝后裔颛顼争帝败北,怒触不周山,致使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湖底剧震、湖面翻天,酣睡湖底的龙被惊醒,冲上天空,但见大湖周边干涸、生民涂炭,便把湖水化作甘露,滋润大地、拯救生灵。据传说,当时湖的上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巨浪滔天,一条巨龙腾穹降雨,百姓遂称此湖为“浮龙湖”。

黄河故道的龙文化源远流长,仅在单县一带流传的“龙事件”就有100多起。龙的形象深刻故道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积淀和符号,是黄河先民的精神寄托和故道百姓的精神图腾。

如今,单县城乡遗存的刘家门楼、朱家大院、百寿坊、百狮坊等建筑物上所雕刻的龙的形象各具特色、内涵丰富,其携凤共舞、凌驾祥云、双骄戏珠、呼风唤雨,无时无刻不在讲述黄河的故事、故道的故事……

在单县民俗文化中,龙的形象更是无处不在。春节蒸龙馍、挂龙灯、贴龙画,元宵节舞龙、挑龙灯、燃放龙鞭炮,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龙雕刻、龙图画、龙书法、龙诗词、龙歌赋、龙楹联、龙剪纸、龙织绣等贯穿百姓生活日常及节庆文化娱乐。

黄岗镇二街村、北城街道秧歌队的舞龙是单县非遗传承项目,已经“舞”了数百年。一直以来,龙的大小和舞龙人接续更迭,而龙的形象和精气神儿却不曾改变。一支支生龙活虎般的龙文化民间宣传队伍,巡回黄河故道的村村落落,传播着复兴民族的图腾,讲述着黄河故道的故事,彰显着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凝聚着文明向上的巨大合力。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