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头位于郓城县城东郊宋金河东岸,距原县城约2千米,地处城乡接合部,属郓城县郓州街道管辖。
一直以来,这里距县城较近,建有沮河(今郓城县宋金河)桥,交通方便。河东面地形稍高,农田较多,但住户较少。河西面住户较多,但农田较少。于是,明末清初,在河东有农田的农户,为方便耕种管理和收获,很多家庭迁到河坝上建房居住。侯念明从西岸侯楼迁南坝上建村,取名南坝头;刘姓迁北坝上建村,称北坝头,同时,杨姓从唐塔街道三里庄迁到这里居住,称杨庄。后又有丁、张、李、许等9姓先后迁来,南北形成一村,称杨庄坝头,现称坝头。
坝头村和晚清名臣丁宝桢结下不解之缘。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省平远县(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知府、四川总督。
清朝同治年间,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德海,奉懿旨出宫,此事有违祖制。行到山东省境内,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顶住巨大压力,将安德海斩首示众。此事震动朝野,闻名于世。
丁宝桢在治理黄河水患方面至今还被菏泽、济宁、聊城一带的民众津津乐道。
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兰封(今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漫漫黄水有三条行洪河道,都穿过运河,从大清河流入渤海,宋金河是当时三条行洪河道之一。同治十年(公元1870年)宋金河东岸侯家林(在郓城县城东约2千米处)决口,当时《郓城县志》记载:“郓东被水者约十之八”。
当时山东巡抚丁宝桢病休在家,闻讯后带病于大年初二赶赴现场,察看水情,筹集资金,征召民工,采运料物,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初六开工堵筑决口。历时两个多月,于三月初九合龙成功。丁巡抚又用堵口节省资金,加固了宋金河河东岸和郓城护城堤。
为褒扬他的功德,郓城、郓东、巨野、嘉祥、济宁、汶上等县民众为他立了功绩碑,置放当时堵口之地坝头村龙王庙内,至今犹存。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黄河又在东明县岳新庄等地决口,南下“灌菏、郓,漫巨、嘉,浸济宁,入南阳、微山诸湖,挟汶、泗以祸淮、徐。害有十倍侯家林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丁宝桢召集原曹州、济宁、聊城、兖州四州府的民众,昼夜运送物料,堵塞决口,在菏泽贾庄建坝。开工后,丁宝桢“终日督视,戴星出入,与夫役同劳苦,風除夕、元旦不敢休”。经过四个月的艰苦施工,1千多米长的大坝终于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三月十四合龙。大坝的合龙,迫使黄河只走东明一线(即现行路线),为黄河划定了入海的路线图,结束了黄河自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后漫流于鲁西、鲁南的历史。
丁宝桢又亲自督导修筑障东堤。西起东明县谢家庄,东到东平县十里堡,蜿蜒一百三十余公里。堤高约5米,堤底宽约40米,顶宽10多米。现称为南金堤。在没有修筑现在的黄河堤防之前,障东堤起了黄河堤防的作用。黄河堤防修筑后,障东堤起了黄河防汛第二道防线的作用,保障了黄河在该段的百年安澜。
当年被黄河蹂躏摧残的宋金河已经成为人们健身休养的宋金河公园,公园内天天欢歌笑语,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坝头村内道路宽敞,民居整洁,如同一幅“高颜值”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画卷。
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