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塔社区位于郓城原县城北部。据《郓城县志》记载:唐塔社区金代为盘沟村,大定六年(1166年)原郓城县城(现张营街道政府驻地附近)被黄河水淹没,紧急迁到这里建立县城。明代县城按方位设四关厢,并在城区设置四关厢里,因该关居北,故称北关厢,后简称北关。
唐塔社区共有李、刁、魏等14个姓氏,688户,2405人,总面积5.8平方千米,6个小区,8个家属院,900多个商铺。
刁氏始祖刁偕琳,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迁至这里。刁氏三世祖刁骏,明朝永乐年间酉科举人,曾任扬州府宝应县知县。李氏祖李吉奄,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济南市长清区迁至此处。其后裔李文铿,钦点御前侍卫,升任衢州、严州总兵。魏氏十一世祖魏珩,由唐塔街道魏路口村迁居这里。
唐塔位于唐塔社区南部,在原观音寺内,为大佛寺塔,又名观音浮屠,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建于五代后唐末期,施工期间后唐被后晋灭亡,工程也随之停止,以后很长时间没有能力续建,就被人们叫作荒塔。唐塔为八棱四门楼阁式砖塔,上层周长40米,下层周长42米,原有7级。因明朝正统13年(1448年)黄河决口,县城被淹,下面二级被淤没,现在地面上有5级,高32米,海拔约72米。1993年对唐塔进行了全面修缮,唐塔是郓城县现存的最高大宏伟壮观的古代建筑,是郓城县最著名的标志。
郓城县东南方向的巨野县和济宁市金乡县,也各有一座和唐塔形状相似的古塔。三塔比较,郓城的最粗,巨野的居中,金乡的最细。三座古塔都比较矮,三塔合一却像一座完整的塔。所以,民间有了一些离奇的传说故事。一种传说是:“一夜西北风,将唐塔上截刮到了金乡,中截刮到了巨野。”另一种传说是:“唐塔北面住有一户人家,户主是任疯子。任疯子讨厌唐塔太高,冬天遮阳、夏天挡风。他日夜研究《奇门遁甲》这部天书,终于得到了真髓。在一年麦收后的一个夜晚,任疯子用麦收后场里的麦糠打绳作绠,调动郓城县和其他四邻之县的耕牛,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唐塔的中截和上截分别拉到了巨野县和金乡县。
据查,唐塔施工半途而废,砖缝和架孔没有堵上,很多燕子在里面栖息。因为砖缝和架孔较深,即使寒冷的冬天在里面也很暖和,燕子们省去了南迁北返的辛劳,所以很多燕子来这里巢居。燕子们在洞穴里居住时间久了,燕爪开始退化,只有前爪没有了后趾。这种特殊的燕子落在地上不能起飞,翅膀像燕子,头部及腿脚像蝙蝠,出窝后靠滑翔起飞。不落地面,不落树枝,不往远处飞,只围绕唐塔,滑翔出穴,飞闯入巢。人们称它们为“土燕”或“云燕”。每到夏天早晨和黄昏,唐塔四周有千余只云燕上下翻飞,往返如梭,鸣声啾唧,唐塔四周,漻儿洼碧水环绕,岸边绿树垂荫,如诗如画,人们无不叹为观止。自古“荒塔燕子”就是郓城十大景观之首,是郓城县绝妙神奇的一景。
五代唐塔,像一位见证历史的老人,目睹了郓城饱经沧桑的过去,俯看着郓城日新月异的现在,并注视着郓城蒸蒸日上的未来。
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