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黄岗镇水口村采访记录
单县黄岗镇水口村是黄河故道上一个与河南省接壤的普通村庄。近日,了解该村30年来的变迁,令笔者感触颇深。村支部书记杨公喜是改革开放初期从前线荣归的立功军人。他说,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30年前做梦都不会想到。
1980年,水口村共有20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人均耕地2亩6分。全村仅有刘姓家6间瓦房,其余都是土屋草房。30年后的今天,村民发展到400多户,2200多人,人均1亩4分地。楼房有100多栋,剩下的都是砖瓦平房。
与30年前相比,地里种的庄稼没多大变化,主要还是小麦、玉米、花生、棉花,但产量却大幅增长。大包干时,小麦亩产不超过50公斤,现在平均500公斤,拔尖的可达650公斤。玉米亩产量翻了一倍还多,高产的能到600公斤。花生亩产三四百公斤,也是翻了一个“跟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家开始建大棚种反季节蔬菜,加上黄河故道滩地开垦种花生和西瓜,人均增收1000多元。后来,滩地种薄了,大家改植速生杨树,现在能值上千万元。眼下,精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近600亩土地流转。杨公喜说,经营土地和外出务工仍是大伙增收的方向。
土地产值增高了,农民花在地里的工夫却减少了。从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要忙大半年,光一个麦季就要持续1个来月,称是“麦口”,意为农民生存的关口;如今耕、播、收都是大小机械代劳,活儿集中一段时间。李兵买了第一台大型农业机械后,全村陆续添置了16台。杨公喜说,只要舍得花钱,门都不用出,一个电话打给“农时打工队”就妥了。现在的庄稼人不干庄稼活!
农村税费改革前,一个人需交100公斤小麦的税费,最重的年份大伙干脆把土地转让他人种,口头协议:只要不让我交公粮就行。现在国家不光免收税费,而且各项补贴直接打进“一卡通”,土地成了香饽饽,一亩地租金就是200多元。
大包干那几年,骑辆自行车赶集上店,袖子挽得老高露出手脖子上的手表,不是“外交”就是“干部”,现在家家都有机动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成了代步工具。李庆第一个买了面包车,如今全村有十几辆。还有十几辆货车在外头跑运输,一年收入几百万。中青年村民几乎都有手机,要戴块手表那叫一个“俗气”。
1986年,水口村有两台黑白电视机。现在村里通了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公共汽车。家家有彩电,有的还不止一台。国家实行下乡家电补贴后,全村冰箱、洗衣机等增至300多台,许多家庭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等。村里有了中心卫生室、超市、饭店,看病报销医药费,来客下馆子,礼尚往来,大大方方,体体面面。
1980年,刘刚考上了大学,是村里第一位大学生。随后,年年都有考上中专、大学的,累计有100多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娶媳妇、嫁闺女最远也就在方圆不足20里,现在带着广州、天津的媳妇、女婿省亲的不稀罕。姑娘陪嫁三大件也不知换了多少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被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电动车、电脑所代替。
据了解,单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不足百元,2007年是3857元,今年1-9月份人均现金收入3878元,同比增长22%。农民的收入来源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农民家庭土地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例大幅下降,营业性、工资性收入则高速增长。
水口村之变无疑是我市改革开放30年变迁的一个缩影。杨公喜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致富赋予了新的更大希望,农民更有奔头了!
通讯员 刘厚珉 记者 王富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