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改革开放30年/16
惠农政策让俺过上了舒心的日子
讲述人:吴广林,82岁,牡丹区牡丹办事处十里铺村农民
整 理:盛长新
这些年,数俺们农村变化大。以俺村的变化为例,30年前,俺们村穷得叮当响,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后来先是“土地包干”,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俺村的温饱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种田使俺村的粮食产量成倍提高;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免征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使俺村的农民过上了舒心的好日子。
“包产到户”后大伙有了余粮
1978年冬天,咱们菏泽地区东明县小井村的农民率先在山东省推行“包产到户”,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过去农民生产分配听指令,干多干少一个样,“包产到户”以后农民生产成果直接和效益挂钩,干多干少不一样。“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就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直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我记得,“包产到户”后第一年俺村就实现了大丰收,大伙除了可以吃饱外,家里终于有了余粮。
科学种田使粮食产量成倍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一亩地只产小麦七八十斤。那时候俺们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亩产能过百斤。后来有了化肥,公社给俺村免费调拨了一批“氨水”,让社员到公社去拉。当时大伙都不相信化肥,结果没有去拉。后来看到别村施过化肥的庄稼,产量大增,俺村的社员后悔得不得了,第二年大伙争先恐后要化肥。自从有了化肥,俺村的粮食产量逐步提高,亩产小麦达到二三百斤。
改革开放30年,俺村的粮食产量打着滚往上涨,上世纪80年代低产变中产,90年代中产变高产,亩产量先后达到500斤、600斤、700斤、800多斤甚至突破900斤,玉米产量突破了1000多斤,这是过去俺们农民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惠农政策让农民生活“节节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俺们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手里也有了余粮,可就是缺少零花钱。
进入新世纪,政府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再不向俺们农民伸手要钱,而且还给俺们发放种粮补贴。如今,俺们农民住有明亮宽敞的大瓦房,餐桌上经常可见鱼和肉,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从去年开始,俺村村民也加入了合作医疗,看病能和城里人一样报销了。俺们的生活真应了那句俗话——芝麻开花节节高。
图:吴广林(右)坐在村头安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