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改革开放30年/11
计划经济时代的百姓“燃煤”之急
讲述人:张志诚,68岁,原菏泽地区燃料公司副经理
整 理:谢雪玲
我从1963年参加工作起,就从事煤炭经营行业,直到2000年退休。我经历了煤炭行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变革。
供煤按计划 用煤重节约
1963年,我从单县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菏泽分公司(简称菏泽煤建公司)工作。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年升为业务科长。受家庭成分影响,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0年,菏泽煤建公司改为菏泽地区燃料公司,我被提拔为公司业务副经理。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煤炭供应属于计划经济,我经常参加全国煤炭订货会。当时,每个省、每个县、每个单位用煤都要在前一年逐级上报计划,中央再根据用煤计划制定煤炭企业生产任务。
当时全国煤炭供应紧张,无论是工业生产用煤,还是居民生活用煤非常注重节约。各县燃料公司设有节约科,专门研究如何省煤。我们到各单位考察,经常看到食堂里的炊事员拿着筛子筛煤渣,将没有充分燃烧的煤块再填进炉膛。
拿着购煤证 排队去买煤
凭证买煤的制度在我国延续了几十年。当时市场用煤分为集体生活用煤和居民家庭用煤。集体用煤按季度供应,各单位凭职工集体户口本到各县燃料公司核算用煤数量。居民家庭用煤则按照家庭人口凭购煤证核算定量,人口越少定量标准越高。三口之家每月的煤球定量在80块左右,根本不够用。人口多的家庭用煤更紧张。有些职工成家了,还是单位集体户口,为了家庭用煤,便要到公安派出所“扒”户口。每年冬天核算用煤定量之时,派出所里就热闹极了。
市民拿着购煤证买不到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那时,整个菏泽县只有北关、西关、南关三个煤球供应点,而且煤球机少,生产量少,排队买煤便成了常事。特别是冬天,为了买到取暖煤,很多市民半夜起来,披着大衣或裹着棉被推着地排车到供应点排队。往往是早晨供应点工作人员上班开门时,门外的买煤队伍已经排到一里之外了。有的市民排队等了一天,轮到自己了,煤球却卖完了。
市场放开 百姓受惠
1990年,中央提出“小步快跑,转轨定向”的方针,煤炭管理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放开了,进煤渠道多了,个体煤场一下子涌现出来,和自负盈亏的燃料公司形成强有力竞争。各级国有燃料公司面对市场冲击,开始走下坡路,有的宣布破产,有的被兼并。个体经营户由于中间渠道少,价格低,且经营灵活,送货上门,大大方便了百姓。
图:为让菏泽百姓用上好煤,张志诚曾到全国各地考察,一本本老相册便是当年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