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改革开放30年/7
“总理基金”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讲述人:陈高见 53岁 巨野县政协副主席
整 理:谢雪玲
巨野是全国四大产棉县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总理基金麦棉两熟高产开发示范项目”在该县大谢集镇的推广,促进了该县棉花种植业的发展。我于1988年到大谢集镇当镇长,1989年任镇党委书记,一直干到1998年,参与了“总理基金”推广实施的全过程。
总理的嘱托
大谢集镇自解放后就有种植棉花的传统。改革开放后,该镇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逐渐成为棉花主产区。但在1990年之前,该镇的棉花种植模式主要是“麦棉塞”,棉花品质差、产量低,农民收入上不去。
1990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提出,在黄淮地区找几个试点搞麦棉一体化种植,所需费用从“总理农业基金”中划拨,目标是达到亩产小麦100公斤、皮棉40公斤以上。同年8月,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简称中棉所)的专家来到大谢集镇考察,很快就将这里确定为“总理基金麦棉两熟高产开发示范项目”试验基地。
艰难的推进
1990年9月,中棉所的五位专家进驻大谢集镇。按照专家要求,该镇农民把传统的“麦棉塞”种植模式改为“三二式麦棉套”,即两个三垄小麦之间留出两垄空地间作棉花。开始时,无论专家怎么讲解,农民就是不理解:白白浪费两垄地,明摆着小麦收成要减少,谁愿干?于是,镇里召开动员大会,镇干部全部包村队指导农民搞秋播。五位棉花专家则每天深入村庄和田间地头,挨家挨户动员,并做技术指导。在党员干部带头下,大部分农民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按专家要求留出了棉花间作的空地。
参观者云集
次年,小麦长势非常好,亩产达到225公斤。农民们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主动按要求在麦田里种植棉花。镇里统一从中棉所调拨了9万公斤棉花新品种“中棉117”。
当年的棉花长势更喜人,累累的棉桃挂满枝条。这一下可好,引来众多的参观者,先是全县各乡镇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来参观学习,接着全地区各乡镇干部在这里开现场会,后来周边地市以及河南、河北等邻省的领导、专家、农民都到这里参观学习,那阵势真叫壮观,当地群众个个成了讲解员。据统计,当年到大谢集参观的人有10.7万人次。
农民穿上皮茄克
1991年10月底,省及菏泽地区领导、全国高级专家聚集大谢集镇,检查验收“总理基金”项目。结果证明,全镇皮棉达到400万公斤,亩产达到88公斤,超额完成总理提出的目标。
由于棉花品种优良,产量高,品质好,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每公斤皮棉卖到6元多,种子每公斤卖到10元。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穿上了当时城里人才穿得起的皮茄克、呢子短大衣。当年,该镇储蓄存款居全县第一,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同年11月1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以《为了总理的嘱托》为题,推出大谢集镇“总理基金麦棉两熟高产开发示范”项目的经验,引起很大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