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在菏泽却有一群冬泳爱好者,每天破冰下水,鱼儿般游曳在冰凉刺骨的河水里,笑傲严寒,挑战极限。1月17日清晨,记者来到赵王河公园。走近河边,一股透彻心肺的寒意袭来,记者穿着厚厚的棉袄棉鞋仍禁不住打了几个寒颤。宽阔的赵王河上结了厚厚的冰,几名冬泳爱好者正在破冰。“天太冷了,我们每天赶到这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清理水面。”一名冬泳爱好者告诉记者,虽然他只穿一条泳裤,却丝毫看不出寒冷的表情。经过热身,冬泳爱好者们互相鼓励着跳下了水。
今年1月8日,菏泽市冬泳俱乐部成立,菏泽冬泳爱好者有了自己的家。现在该俱乐部拥有会员69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还有3名女队员。
数九寒天,他们畅游在冰河
中国菏泽网讯
1月17日,早晨7时左右的气温达到零下7℃,而来自菏泽市冬泳俱乐部的30多位冬泳爱好者丝毫没受影响。他们凿开厚厚的冰层,跳进冰河里畅游。
菏泽市冬泳俱乐部会长段俊堂显得特别高兴,他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申请,2010年1月8日,菏泽市体育总会和市民政局批准成立菏泽市冬泳俱乐部,我们这些冬泳爱好者终于有了‘家’。”新成立的菏泽市冬泳俱乐部是我市的第一个冬泳组织,现有会员69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还有3名女队员。
会长段俊堂今年58岁,是菏泽市残联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已经坚持冬泳4年时间。“在俱乐部内,我不是最早冬泳的人,但大家看我年龄比较大,又有副热心肠,就推举我当了会长。冬泳是一项非常好的体育运动,应该大力推广。现在外地的冬泳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菏泽则相对落后,从事冬泳运动的人非常少。”
2006年,在赵王河公园坚持冬泳的也就七八个人,队伍稀稀拉拉,不成规模。这还不说,很多围观的人不理解,冬泳爱好者常常被人笑话为“神经病”。2007年,冬泳的队伍发展到11人。菏泽市冬泳俱乐部副会长刘贵林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年,我们冬泳爱好者共11个人,于11月11日的光棍节聚会,我们喝了很多的酒,大家情投意合,互相鼓励,把冬泳运动坚持下去。”
“冬泳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运动,没有足够的勇气无法成为其中的一员,希望通过冬泳俱乐部的推动,让更多的菏泽人喜欢上这项运动。”段俊堂说。
破冰下水,挑战人体极限
“冬泳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趁着自己年轻,多为健康投投资。”1月17日早晨,在菏泽赵王河公园,43岁的刘贵林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一会儿的功夫便抓上来一条鳝鱼。
刘贵林老家在牡丹区胡集乡黄屯村,他从小喜爱游泳,家乡的小河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2004年,刘贵林在赵王河公园附近跑步时,碰见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在赵王河里游泳。一开始,他没有太在意,后来直到河面结冰,那个人还是雷打不动地到河里游泳,引起了他的注意。此人便是菏泽冬泳第一人——王凌云。第二年,刘贵林禁不住诱惑,跟着王凌云下了水。“一开始我说王凌云是‘神经病’,我参加冬泳后,人家说我们俩是‘神经病’。”刘贵林一边擦去身上的水珠,一边笑着说。一开始,刘贵林的“壮举”遭到了妻子的反对,他说自己至少有四条泳裤被剪破。
在冬泳运动的过程中,刘贵林也曾经遭遇过挫折。2006年的一天,他去东明,与那里的冬泳爱好者交流。与在赵王河冬泳时先热身再游泳,出水后再热身的程序不同,东明的几名冬泳爱好者将前后的热身程序取消,出水后就拉刘贵林去吃饭。结果直到吃完早饭,刘贵林还感觉浑身打颤。也就是从2006年开始,菏泽的冬泳爱好者逐渐多起来,开始增加到10余个。
“坚持冬泳几年来,我感觉身体素质比以前大大提高了,心情也好了,家人也理解了。”
刘贵林自豪地说。刘贵林笑称,冬泳是一种勇敢的人才敢于尝试的体育运动,冬泳的挑战不仅仅是身体的承受能力,更大的是对心理与毅力的挑战。他随手一指结着厚厚冰层的“泳池”说:“冬泳的人首先要战胜内心的那道坎,只有战胜了自身才有下水的勇气。”
刘贵林介绍,科学地进行冬泳不但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冬泳过程中,人体为抵御寒冷产生大量激素特别是肾上腺素,会使冬泳者精神振奋,身心放松。然而冬泳并非人人皆宜,对16岁以下的少年和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不提倡他们参加冬泳。没有经过寒冷适应训练的人,受凉都可能引起感冒发烧的人也不易参加冬泳。刘贵林建议,准备冬泳者最好从夏天开始下水,以逐步适应水温随季节下降的变化,才不会使身体出现过激反应,导致疾病发生。
菏泽冬泳第一人
在菏泽市冬泳俱乐部内,大家公推王凌云为赵王河公园内冬泳第一人。
王凌云今年39岁,原为菏泽某企业职工,后下海经商,现为菏泽市冬泳俱乐部秘书长。“我坚持冬泳5年来,从来没有患过感冒,以前经常困扰我的关节炎也不治而愈。更重要的是我的内在精神得到了锤炼,对我的事业大有帮助。”
王凌云说起自己在赵王河公园内第一次凿冰冬泳,颇有感慨。2004年的冬天,王凌云第一个在赵王河公园尝试冬泳,结果遭到一片反对,他的父母担心冬泳会毁坏身体,原来很要好的朋友也不理解。当时最令人恼火的是,每次下河游泳,围观的人都把王凌云当成“神经病”,弄得他哭笑不得。“但是我坚持了下来,五年的坚持,让不理解的人理解了我,让更多喜欢运动的人加入了冬泳的队伍。”王凌云自豪地说。
“每年冬天下雪时也是冬泳爱好者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北风怒号,雪花飘飘,路上行人稀少,冬泳健儿在雪地里大声喊叫,给自己加油,向大自然示威,展现他们非凡的勇气。”多年坚持冬泳,让王凌云对冬泳这项运动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冬泳是人类向自己身体极限的一种挑战,更是一种精神的较量。下到冰冷的河水中,一场意志的较量就开始了。”王凌云滔滔不绝,“下到河水里,最初的一分钟是最难受的时刻,好似万针刺进皮肤,难以忍受的疼痛感让意志不坚定的人马上便可以跑回去。一分钟之后,身体的疼痛感消失。几分钟过后,当疼痛再次袭来时,就马上上岸。一出水,人整个是红色的,血管的青色都显了出来。淋浴时,一点不感觉凉,反而感觉温热。有趣的是,头发像是冒烟一样,袅袅上升,我们戏称为‘仙气’。穿上衣服,几分钟之后,血液流动加快,浑身热乎乎的,这种感觉太美妙了,一般人体会不到。”
冬泳爱好者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冬泳我都能行,还有什么不能行的。”王凌云说:“我也有同感”。
冬泳鸳鸯
郑从宝、宋翠兰是菏泽冬泳俱乐部里惟一一对夫妇,他们携手共游、夫唱妇随,让其他冬泳爱好者们着实羡慕。
1月17日7时,像往常一样,冬泳爱好者郑从宝和妻子宋翠兰,穿着厚厚的棉衣来到赵王河公园。运动热身,换上泳衣,而后下水。短短六七分钟后,两人一起在水面上游了一圈,随后相互搀扶着上岸。“都说冬泳者是自虐狂,但我们认为是自娱自乐,每次冬泳后都感觉特爽,只有冬泳的人才有这种体会。”穿上衣服后,50岁的郑从宝微笑着说。
2009年夏天,郑从宝、宋翠兰夫妇开始进行冬泳训练。经过一个秋季的适应性训练,二人坚持到现在。“夫妻同泳的好处是可以相互鼓励,一个人在思想上有波动了,另一个一鼓劲就行。”宋翠兰边穿羽绒服边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冬泳心得”。2009年11月初,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雪降临菏泽,第二天天刚放亮,二人就踏着厚厚的积雪,赶到赵王河边。“一开始谁也不愿意先下,相互鼓励一番后,二人还是跳下了水。”郑从宝回忆说。
从参加冬泳开始,郑从宝、宋翠兰夫妇一天也没有间断过。作为律师的郑从宝每天工作比较忙,原来到县里办案,如果天晚就不返回菏泽了,现在为了参加冬泳无论多晚都要返回菏泽。冬泳运动使两人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冬泳,我的皮肤变得白里透红,显得非常健康。”宋翠兰自豪地说。“冬泳能不知不觉地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冬泳一次,就等于针灸一次。当全身的穴位都浸入冷水中,在强烈的刺激下,手、脚的经络末梢就会逐渐打通。长此以往,身体对于寒冷的刺激就不那么敏感了。”曾经做过体育教师的郑从宝,对冬泳有着独到的理解,“冬泳时血管受冷收缩,穿上衣服后血管舒张,这实际上就是‘血管体操’。”
“开始的时候,我一下水,有些人冲着我说‘快看啊,还有女的冬泳呢’。”作为菏泽冬泳俱乐部里三名女泳爱好者之一的宋翠兰,坦言女同志参加冬泳运动更需要更新观念,“一旦坚持游下去,也就没有人说三道四了,冬泳的魅力便逐渐显现出来。”现在她已经养成了冬泳的习惯,如果哪天早晨没有冬泳,到下午一定要补上,否则一天都会感到不舒服。
虽然冬泳有这么多好处,但也存在着不少风险,郑从宝、宋翠兰夫妇提醒大家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文/图 长新 培军
(责任编辑:正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