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工作纪实
5月6日,记者在牡丹区程堤口小学建设工地看到,一座五层的大楼主体已拔地而起,预计8月底即可全部完工。
据南城中心校校长吕宪君介绍,程堤口小学原来由于办学规模小,难以满足周围群众子女上学需求。因此,区教育局把学校纳入今年的城区学校建设计划,投资1200万元建设一座18个班规模的教学楼,大楼的建成将彻底解决学校周边3万群众的子女上学问题。
据悉,今年牡丹区计划新建1处、提升改造2处城区中小学,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牡丹区自2006年实施城区中小学建设工程以来,累计投资3.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9处,总建筑面积19.78万平方米,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基本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师生梦想成真
让我们把时针回拨到2014年10月17日上午9时这一刻。这天,牡丹区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像过节一样高兴,他们终于可以在新建的操场上举办运动会了。
牡丹区实验小学地处菏泽市区繁华地段,周边居民众多。牡丹区实验小学原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都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特别是缺少运动场,体育课一直无法正常进行。一座教学楼,班额大、缺少活动场地一直是困绕学校发展的大难题,
学生家长反映也十分强烈。
据校长王振中介绍:“新建运动场占地13000余平方米,建有300米标准环形塑胶跑道。孩子们终于能在自己的操场上踢足球了,全校师生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牡丹区近两年时间先后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牡丹区实验小学改扩建工程。拆掉了原来的旧教学楼,把校园南扩至城区中心街道中华路,面积由原来的29.2亩扩大到47.6亩,总建筑面积达到28000多平方米。
牡丹区实验小学只是牡丹区学校建设的一个缩影。牡丹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工作。他们响亮地喊出“对教育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对教育怎么投入都不过分”的口号,并付诸实际行动,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一个个环境优美的校园就是最好见证。
科学规划 让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为优化城区学校布局,促进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整体提升,我们科学设计城区学校规划方案,根据城区居民居住状况合理开展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工作,使城区学校布局更趋于合理。”牡丹区政府党组成员、教育局局长张团昌说。
近几年,牡丹区集中力量在西城区先后建设了牡丹区实验中学、中华西路小学、西苑小学、贵阳路小学等一批高标准的中小学,解决了城区西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特别是牡丹区实验中学的建设,带动了城区西部义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提升。
“学校2007年4月开始动工,2009年9月投入使用,目前,已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00余人。”牡丹区实验中学校长刁颜青告诉记者。这所由市、区两级共同投资建设的学校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米,总投资1.2亿元,拥有先进的体育场馆、多功能报名厅和理化生实验室,是全市城区初级中学中唯一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
同牡丹区实验中小学仅一路之隔的李娥小学办学条件和师资都不差,可是许多家长宁愿舍近求远送孩子到其他学校,也不愿在家门口上学,原因就是这儿没有一所好中学。自从实验中学建成后,李娥小学的生源大增。校长汲怀生说:“我们现在愁的是学生多的接受不了。”
改革 让每个学生都上好学校
如果说学校建设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那么,“托管式”的管理模式则是一把破解“择校”难题的金钥匙,满足了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牡丹区自2007年起建立城区强弱学校“托管式”管理模式,实行大学区制,让原来基础比较好的21中和22中分别就近托管城区几所薄弱学校,在城区形成了东(二十二中及东城分校)、西(区实验中学)、南(二十一中及南校区)、北(北城中学)“四足鼎立”共同发展的格局。
托管后,强、弱校之间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完全融为一体。原来的优质学校像酵母一样发酵膨胀,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从今年起,牡丹区实施教学教研城乡一体化工程,12所城区中小学与190所农村中小学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抱团发展,共同提高教育质量。结对帮扶的具体方式是一所城区学校分别与农村1到2所乡镇的学校结成对子,从学校管理、教学教研、送教支教、资源共享等进行全方位融合,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全区,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记者 张红艳 通讯员 邹爱武
(责任编辑 羊莹春)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