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牡丹区高庄镇邓楼村的邓宝山,从小对木雕就十分喜爱,初中毕业后,便一直勤奋地学习各种木雕技术,从小木匠干起,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厂。
1985年,18岁的邓宝山初中毕业辍学在家。虽家境贫寒,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年轻气盛的邓宝山也想大有作为,他挤出所有的零花钱订阅了十多份报纸、杂志,收集相关的致富信息。
刚开始的时候,他在家中养起了兔子,但没有赚到钱,又开始搞庭院经济、上温室大棚、种植葡萄,但是这些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邓宝山又和弟弟一起学起了木工,由于农村做家具讲究结实耐用,样式却不好看,邓宝山尝试着在家具上雕刻一些花纹,但因费时费工,价格较贵,市场销售成了难题。
无奈的邓宝山在朋友的介绍下去潍坊打工。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对他一生都产生影响的师傅——潍坊嵌银厂的工艺美术大师桑克功。由于邓宝山为人朴实,又能吃苦,桑克功很喜欢这位弟子。当时这个嵌银工艺(厂)是国家二级保密单位,不允许外传,邓宝山就在郊区租赁了一间小房,白天在小屋里练习,师傅晚上下班后,专门到这间小屋里给他指点技术。
“当时也没桌子,我就把那个被子掀开以后用床作为桌子来用,师傅从他家搬来一个板凳,拿了一个台灯,从厂子里面搞一点边角料、下脚料,用一点铝丝代替银丝进行练习,弄一些图案,教给我一些心得、艺术方法。晚上十一点之前从没有睡过觉。为了省钱,一日只吃两顿饭。”说起往事,邓宝山的眼角湿润了。
凭着自己的艺术天份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邓宝山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山东文艺出版社的文艺总编韩济平,创立了一个木作艺术工作室,正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邓宝山被师傅推荐过去,在那边搞一些嵌银,同时也接触到雕刻。1996年邓宝山应邀来到菏泽美术厂。
1997年,美术厂因改制而将员工解散,邓宝山来到了广州的一家红木家具厂,再次外出打工。在工作中,邓宝山发现,家具厂制作红木家具的时候,有许多的边角料没法利用。他灵机一动,想把嵌银工艺和边角料利用起来,制成精美的红木工艺品。老板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拿出大量资金,就这样,邓宝山建起了自己的嵌银厂。当时第一年有30多位工人,第二年就增加到了80多位。1999年,他感觉时机成熟,就回到菏泽办起了自己的红木家具厂。
随着雕刻技术的日臻成熟,邓宝山又想起了以前家用的樟木箱,樟木箱具有实用性、欣赏性、收藏性,何不把樟木箱的独特用途和菏泽牡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牡丹文化?说干就干,他买回来一些樟木,并雕刻上了各式各样的牡丹,加工了一批樟木箱。却没有想到一炮走红,在去年举办的牡丹江木博会上,带去的20只樟木箱,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被抢购一空。“今年我市的牡丹花会马上就要来临,我决定把这些做好的樟木家具拿去展览,让各方游客大饱眼福,来体现菏泽牡丹的特色风采。”(图为邓宝山在展示自己的作品)
“我最喜欢的还是木雕,特别是一些艺术根雕,每到一处我都爱不释手,也想自己做一些,咱菏泽的林交会上也展示过我的作品,那是我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创作的十八罗汉,倍受顾客青睐,我很是得意。”邓宝山笑着说,“由于价格昂贵,这些艺术根雕也不会给我带来经济效益,但喜欢就是喜欢,我还会选择做下去,将来有机会我要办一个根雕艺术馆,让大家欣赏到一个农民创作的艺术作品。”
记者 朱楠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