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3日
第A06版:悦读汇

每个植物都有活着的理由

□牛晴雯

傍晚,小雨中取回快递,是作家耿立的散文集《暗夜里的灯盏烛光》。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首选篇目《替一只苍耳活着》。

在“散文与诗歌创作”培训班上,第一次从耿立老师的口中听到文章题目——《替一只苍耳活着》,巨大的疑惑就紧紧攥住了我:一个人,如何和苍耳连接在一起,又怎样替一只苍耳活着?

苍耳,我的老家俗称扒扒狗子,是农村常见的一种植物,多长在路边、沟沿或田埂上。苍耳虽然也是万千植物的一种,名字听起来还算洋气,但在乡间,它就是普普通通、不受人待见的野草,极少有人顾及。也许正因为备尝被冷落被轻视的苦楚,它浑身长满刺的种子,一挨到活动的人或动物,就发挥不屈不挠的死皮赖脸的精神,粘住不放,直到被揪住狠狠地扔掉。正是这黏附性接触,让苍耳有机会去到远方,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别处落地生根。

一字一句地读完整篇文章,一种感动、一种震撼充斥着我的身体和灵魂。作家以苍耳自喻,看似卑微如草芥的生命体,实则自强不息,单薄瘦削的身躯蕴藏着奋勇向前的洪荒之力。他以谦恭的姿态,尊重着最底层的生命,剖析人性的善与恶,默默忍受着不恭。他遵从内心,倔强地活着,活出真实的自我。

同为在鲁西南农村长大的孩子,读作家耿立的文字很有亲切感,他故乡的方言也正是我所熟稔的乡音。在他的语句里,我找到了家乡,回到了过去,漂泊的心有了归属感。

他写家乡的人与风物,朴实无华的语言,看似风轻云淡,实则都是几十年沉淀与浓缩的情感,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就有了代入感。

我的思绪被文字牵引,时而欢喜,时而幽怨,时而铿锵,时而无奈。父亲的酒,母亲的怨,年少时最害怕面对的就是黢黑的夜晚。勤奋学习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离开。现在才发现,当初义无反顾要逃离的地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

书中说:“每个植物都有活着的理由,这才是最大的道德”!掩卷沉思,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哪一种植物,又以怎样的姿态活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