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 欣
宽严相济、法理并施,她以预防和减少再犯罪为使命担当,以心换心、贴心指引,她把社区矫正的温情融入每一个矫正对象,帮助特殊群体顺利回归社会。她就是刚刚荣获2019年度菏泽市“担当作为,乐于奉献”先进典型荣誉称号的菏泽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科副科长刘雪梅。
13000余公里,两年跑遍全市172个司法所
为提升社区矫正整体工作水平,菏泽市司法局自2016年10月在全市开展社区矫正巡查工作。刘雪梅带领社区矫正巡查组利用两年时间,行程13000余公里,走访了全市172个司法所,现场核对4540名社区矫正人员,看资料、查档案、听汇报、访社区、核实情,重点查看各级社区矫正机构制度落实、报到请假、登记台账、走访排查、定位监管、查看有无乱收费和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情况等,这些都是刘雪梅在巡查过程中每天要重复的工作。
“那段时间,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7点钟准时出发,一天跑四五个乡镇。忙归忙,但职责所在,一点也不觉得苦觉得累。”刘雪梅回忆道,“我爱人是海员,常年在外,家中唯一觉得愧对的就是年仅11岁的儿子。自上学开始,都是他背着书包独自上下学,陪我加班更是家常便饭,经常是我还在加班,他已趴在小板凳上睡着了,为此小家伙经常给我脸色看。”刘雪梅泪眼婆娑地说道,每每想到儿子说的“妈妈,你给你领导说,我不同意你出去”这句话,她就无法自已。采访中,刘雪梅几度哽咽。
而正是凭借这股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刘雪梅首创的社区矫正巡查制度被司法部予以肯定,并在《司法行政工作交流》中予以报道。除此之外,刘雪梅与社区矫正工作科的同事一起,在全市推行“钉钉签到+报到学习”相结合的“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大大减少了监管成本的投入,破解了基层司法所缺经费、缺人员、监管薄弱的难题,实现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全天候监控。由于其可复制、可推广、可执行性,内蒙、贵州、云南等省市司法部门更是直接致电、亲临学习我市的做法和经验。目前,国内大部分司法部门均在采用刘雪梅首创的社区矫正巡查工作制度。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社区服刑人员没有发生脱管失控,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稳定问题,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跨入全省第一梯队,刘雪梅和社区矫正工作科的同事一起为平安菏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人性化帮扶纠正,制作流程图使工作一目了然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社区矫正工作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不仅需要融情入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刘雪梅以包容之心接收,以亲人之心走访,以关怀之心帮扶,以从善之心安置,实现了辖区社区矫正工作制度规范化、管控手段多样化、执法活动规范化、教育帮扶人性化。
作为一名市司法局社区矫正专职人员,刘雪梅不仅承担着全市社区矫正的指导管理工作,还要负责菏泽开发区、高新区下辖的六个司法所的业务管理工作。面对困难和压力,她坚守初心使命,秉持理想信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因人施矫。
为便于司法所了解社区矫正工作,刘雪梅起草制作了《菏泽市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市司法局印制好后下发到司法所,司法所将流程图上墙,使得工作流程一目了然。将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执法难点、执法人员如何规避风险等内容印制成《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手册》,分发到全市所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手里。
“2015年我设计制作了工作流程图,由市司法局分发到各司法所,便于基层司法工作者了解流程、熟悉制度,从基础开始一点点积累,便于他们开展工作。”刘雪梅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谈心引导,做特殊人群的贴心人
2018年4月,曹县青菏街道办事处的朱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缓刑。在矫正期间,朱某情绪低落,整日消沉不愿就业。“我们想到曹县电商产业发展较好,就在市县两级进行协商,鼓励朱某参加电商培训班,自主创业。”刘雪梅得知情况后与青菏街道办事处司法所沟通,主动找其谈心引导,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自主创业。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朱某很快走出阴影,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商产业,其投资创业的工艺品厂当年就实现盈利30余万元,并为多名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
刘雪梅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她善于洞察社区“特殊人群”的心扉,总能及时发现社区服刑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释疑解惑,及时为他们消除疑虑、指明方向,成了特殊人群的贴心人。“现在,有很多社区服刑人员在朱某的电商企业打工,也有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参加了电商培训班后,在朱某的帮助下也做起电商,干劲十足。”刘雪梅笑着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她助人为乐精神的动力,也是她作为司法行政人最朴素的心愿。坚守初心使命,秉持理想信念,她是“新时代最美的司法行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