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2年11月25日
第A10版:牡丹园

借阳光

□李志联

近期新冠疫情突发,我也不幸被流调为“次密接”,居家隔离。蜗居多日,阴雨绵绵,偶遇晴天,连忙洗衣晒被。可惜,城里的楼房终不似农家的院子,阳台有限,晒衣难晒被。 正纠结,抬头看见敞开的书橱里面放着爷爷的照片,二十年前的往事徐徐浮上心头,也帮我解除了“晒被难”的困扰。 二十年前,我刚从乡镇农行营业所调整到县行机关工作,适逢八十高龄的爷爷多病齐发、卧床不起。从我小时候记事起,最疼爱我的就是爷爷了。农村穷困,我们家又是村里面几乎最穷的一家,但再穷,爷爷也没让我饿着冻着,更没让我上不起学。爷爷的年龄、辈分虽不是家族里面最长的,却以善良公正、耿直倔强成为村里公认的“家族长”,李氏家谱在我们家堂屋放了很多年。爷爷卧病,我心急如焚。 尽管平时工作忙、加班多,但周末我必须挤出时间回老家看望爷爷——刚上班时骑自行车,结婚后骑妻子陪送的摩托车,车把上挂着、车筐里放着我为爷爷、为母亲精心买好的礼物,一路穿过好几个乡镇、经过十多个村子,虽颠簸劳累,但归心似箭、幸福满满。 我到家停稳车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边和母亲打着招呼,一边疾步走进爷爷住的东屋,先去看看爷爷,摸摸他的被角,问候两句,让他知道我回来了,我知道他盼望我回来。然后,我再走到院子里,把车把上、车筐里的东西拿下来,在母亲欣喜的注视下,该给母亲的给母亲,该给爷爷的给爷爷,该放厨房的放厨房。由于爷爷长期卧床,又患有白内障,大便困难,我经常买熟透的香蕉、橘子等水果给他吃,剥皮简单,又利于润肠通便。 有一次周末回家,我跑进东屋,喊了两三声“爷爷”,爷爷也没有回应,只是身子稍微动了动。我心里一紧,这是咋了,爷爷又生病了吗?母亲走进来说:爷爷还是上星期你回来时起的床,在床上躺一星期了,三天没解大便了。我一听就急了,这样哪行啊,大小便都在床上,没毛病也躺出毛病来了,再说冬天被子也需要晾晒啊!趁着天气晴好,我不由分说,从我偶尔住的小屋里面取出来一条被子,挂在院子里的铁丝上晾晒,然后催促、伺候爷爷起床。由于天冷,没有暖气,农村的旧式房屋又留不住柴火盆的热气,爷爷不愿意起床。没办法,我只好像医院护士给卧床病人换被单那样,让爷爷尽量往里躺,然后抽出床上的一半被子,把晒、烤得有点热乎的被子先挨着身子盖一半,之后让爷爷再尽量往外躺,抽出来床上的另一半被子,再把晾晒被子的另一半挨身盖好。 一阵忙活之后,被子换好了,可是屋子里面依旧阴冷,暖烘烘的冬日阳光还是照不到爷爷身上。我心神不宁,来回走动。突然,院子里水盆的反光引起了我的注意——阳光是直射,也可以反射、折射啊!我灵机一闪,爷爷不能动,我可以动、镜子可以动啊,对,借阳光!说借就借,我从堂屋墙上摘下两块大镜子,用抹布擦净,一块立于堂屋门旁,调整角度向东屋爷爷的床铺处反光;另一块立于东屋的床铺旁,将反射不到爷爷床上的阳光进行二次反射,“借阳光”如愿成功。简单的物理学原理在农家院子里真正发挥了科学作用,灿烂的阳光带着久违的暖意和香气在年迈的爷爷周围绽放…… 当然,太阳会动,每隔一会就要相应调整镜子“借阳光”的角度,需要细心与耐心。而且,冬天“借阳光”最好的时段是中午前后,稍纵即逝。 为爷爷“借阳光”三年后,长期卧床的爷爷还是离开了我们,留给我长久的遗憾和伤感。亲戚乡邻纷纷劝我,别难过了,你爷爷也算高寿了、也算有福了。可我深深知道,奶奶因高血压去世后,父亲酗酒陋习依旧,爷爷的所谓高寿、所谓有福里面又深藏着多少难言之隐与难说之痛啊! 爷爷走后的近二十年里,我的工作岗位多次变动,从摩托车到小轿车,从县城郊区的平房到市区的楼房,多次更新、乔迁。可惜,爷爷看不到了,也坐不上新车、住不上新房了。每次搬家,我都宝贝似的带着爷爷的那些老照片,尽管那时的像素很低、相片也已泛黄。 妻子的催促声把我从回忆拉回到现实。其实,20多层的新式楼房通风良好,房间不潮,被子也基本不用晒。想想自己的小时候,想想爷爷奶奶们曾经的生活,如今空调暖气房里的“晒被难”是多么矫情。想到这儿,我默默地把摆好的两块镜子又收了起来,太阳能早已普及,阳光不需要我再费心去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