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仍面临输入疫情和本土疫情反弹的风险,需要继续按照常态化防控的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在此情况下,公共场所应该如何消毒?我们又应如何保护自己呢?
公共场所卫生操作指南
公共场所应常备消毒剂,封闭的室内地面,高频接触部位的物体表面,厕所等重点部位,每天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或2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消毒后用清水擦拭干净,重点关注电梯,门把手,公共座椅等关键部位的消毒。室外的外环境地面,如果没有明显污染物情况下,可以不消毒。
室内场所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首选开窗自然通风,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通风换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公共场所应配有正常运行的洗手设施,以及足量的洗手消毒液。
垃圾要分类收集,及时清运。垃圾转运车、垃圾筒和垃圾点墙壁、地面应保持清洁,可定期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擦拭消毒。
个人防护不松懈,良好习惯应继续保持
遵守场所管理规定,进入场所时按要求正确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等。
规范佩戴口罩、加强手部卫生和保持社交距离是目前个人预防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科学佩戴口罩需要将口罩折叠面完全展开,将口、鼻、下颌完全包住,收紧口罩的松紧带,压紧鼻两侧的铝片,以减少四周的气流泄漏。
正确洗手是保持手卫生的关键,可以参照医疗机构推行的“七步洗手法”来进一步规范手卫生。基本要领是:流动水洗手,用洗手液或肥皂液揉搓双手的每个部位,尤其是指缝之间和皮肤皱褶。每次洗手过程最好在20秒左右。洗手之后最好用暖风吹干或者纸巾擦拭,或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外出要合理安排
单位在安排活动时应科学控制规模,制定防疫措施,原则上不建议开展大型的文艺演出和汇演。倡导借助网络和闭路电视开展直播或线上交流互动。
组织人数较多的文体活动时,必须佩戴口罩,并安排人员指导参与者戴好口罩、测量体温、登记信息,提醒进出洗手、扫健康码。
活动场地尽量安排在空旷、通风的室外;确需在室内组织时,可区分不同项目分散组织,做到有序出入,减少人员聚集;在活动场地内应分散或隔位就坐,注意防护礼仪。
活动结束后,对室内场所要及时开窗通风,清洗打扫活动场地、清洗消毒文体器材。
菏泽市灾害民生综合保险联席会议办公室 供稿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 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