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传山
今年春节有个深刻感受,以往淡去的年味,这两年越来越浓了,而且是饭局坊间共识的话题。
年味,顾名思义,就是过中国春节的味道和体验,喜庆、热闹、祥和、温馨,且带有几分浪漫和抒情。年味是贮存在国人观念中的老酒,馨香醇厚,回味悠长。我对年味有着偏嗜性爱好,自童年而中年,就是今天人之已老,每年都期待着春节的年味,沐浴那浓浓的人间馨香,五脏六腑都觉得温润入贴,心臆格外快意舒畅。
中国年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蕴含在诸多过年元素中。在物质生活方面,人们穿新衣,戴新帽,享美食,喝高酒,是一年中最集中的消费,也是一年最奢侈的享用。平时再节俭的家庭,也会大方慷慨一回。这是最直接最朴素的年味。
在精神生活方面,相互拜年,互致祝福,是首当其冲的全民性活动。除走动拜年外,借助互联网多媒体便利,穿越疆域,跨越时空,彼此送上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美意满满,笑声朗朗。走亲访友,互相宴请,也是社会性行动。话叙桑麻,交流感情,谈笑间春风满怀,杯影里神驰醉乡。还有敬天祭祖,感恩求福,是春节最虔诚的仪式,在祈祷中充满美好的期待与向往。
年味体现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每到春节,现代传媒都会推出影视大餐。有消息报道,今年春节仅初一一天,电影票房收入就达十八个多亿,创近年新高。观看央视春晚,更是国人的普遍习惯,各频道轮番播放,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声影之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贴对联则是年味的醒目标签,普天之下、千门万户,春节都会贴上新的对联,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展示。每副对联都是精心创作的艺术小品,形式上对仗工整,富有节奏之美,内容上丰富多彩,蕴含着庆贺、祝福、赞美与期待,散发着独特的年味。社火大戏,是春节期间城乡普遍的娱乐活动,在剧院,在戏楼,在街道广场,在农家场院,各富特色的非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处处喜庆热闹,其乐融融。
热烈的爆竹和璀璨的焰火,弥漫在空中的火药幽香,是年味中最浓的味道。如果说年味是各种调料共同调出的滋味,那么烟花爆竹与火药香,是年味中带有标志性的一味。以往传统,一入小年,就在各种祈年活动中燃放烟花爆竹,尤其到了除夕和初一,烟花爆竹声如滚滚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响彻大地,声震寰宇,沸腾了人间,氤氲了乾坤。
中国红是年味的特有色彩,红灯笼,红对联,红中国结,红跨街横幅,红霓虹光电,城乡尽染,形成红色的海洋。还有一袭袭红装,一张张酒红笑脸,也成了年味的一抹风景。
年味,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和光同尘的气息,年味的葆有和传承,赓续着中华民族基因,维系着炎黄子孙情感,不论国人,还是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在异域别国都过中国春节,因为年味的熏浸,天下华人故土情牵,血脉相连。年味还是调理和谐的药石,在社会大家庭中,由于种种原因,邻里间、熟人间难免发生一些龃龉或种种纠纷,于是产生矛盾隔阂,互不搭理,断绝往来。平时双方碍于情面,谁也不愿低姿先言。但通过春节拜年,“相见一笑泯恩仇”,一个笑脸,一声问候,顾忌全消,自然冰释前嫌,恢复往来。
中国的年味,是几千年酿出的味道,带有浓烈的本土气息。但是曾几何时,年味也曾被串味、被淡化,因缺少了本真的味道,一度使国人感到水土不服,心生不快。中国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西方有用的东西进来了,糟粕也随之而来,而且来势汹汹,冲击了中国优良传统,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在有些人眼里,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圆,于是东施效颦者有之,邯郸学步者有之,鹦鹉学舌者亦有之。没过春节先过洋节,而且大张旗鼓,平安灯、圣诞帽、圣诞树、圣诞翁……还有花里胡哨的圣诞饰品,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冲淡了春节的气氛,甚至忘却了中国年味。还有些地方法令矫枉过正,也一度影响了不小的年味。国法对燃放烟花爆竹是限时间限地点,但有些地方却出台更严法规,管区内全时空禁燃禁放,使本该热烈的年味大打折扣,国人心中那个喜庆热闹的春节渐行渐远。好在我们的为政理念是彻底为民的,注重人民关切,顺应人民期盼,近两年很多地方进行了解禁,火药香又回到年味中。
在中国,年味已作为观念文化深入人心,是国人普遍认同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华民族精气神儿的表现,相信承借民族复兴东风,中国的年味会越来越浓,地久天长,香飘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