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军通过牡丹宣传加强外宣、拉近菏泽与世界的距离的事早有耳闻,近期又常与其闲庭散步并到其工作间闲聊,进一步加深了对其人的了解,尤其是目睹了他那累积如山似的外宣作品和获奖证书,让我由衷地感叹:他真是为菏泽的牡丹宣传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军曾就职于中共菏泽市委宣传部二十余年,被中共菏泽市委、菏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菏泽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也是全市对外新闻宣传战线上的首位拔尖人才。他全身心投入于对外新闻宣传事业,写出了广泛涉猎菏泽牡丹等内容的新闻作品,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领导和同志们都称赞他是对外新闻宣传战线上的“一支笔”。有多位相关领导对其提出表扬并大加赞赏:他能通过写牡丹,将我们的菏泽牡丹宣传出去,不仅让牡丹漂洋过海赚外汇,而且还吸引来大批境外客商,这对菏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
常言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从小就喜爱和羡慕记者这份职业。当他的第一篇处女作在报纸上发表后,尽管是百字“豆腐块”,却让他高兴了好几天。于是他欣然写下了:“无怨无悔新闻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同行都说他有一副新闻眼,能慧眼识“宝”。在别人看来甚是平常的东西,在他的眼里就成了难能可贵的新闻素材。同志们都说他有一对新闻脚。他深知“涉入深水缚蛟龙”的道理,经常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到普通百姓家里实地采访,菏泽大地留下了他的串串足迹和拍摄新闻图片中的惊险镜头。有次为配合市里去香港招商引资活动,需要集中组织一批图文并茂的外宣稿件在涉外媒体发表,以全面展示菏泽林海花潮般的突出景观,他拖着高烧不退的病体爬上十几米高的建筑物,俯拍一望无垠的林粮间作和大田牡丹,为了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角度而险些坠落。大家都说他有一双勤劳的手。他把苦战当快乐,在时间上“挤牙膏”,为赶写稿子时常“开夜车”。用他的话说,这叫“累并快乐着”。在他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写稿规律,比如开启资料“百宝箱”、深入一线“采风”、拟个好题目、编个好导语等等。他特别强调,要选个好角度。他认为角度是稿件的“机关”,是从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仰视素材看俏、俯视素材看突、平视素材看棱、侧视素材看深。
耕耘与收获同在,辛苦与甜蜜共享。他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半月谈、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以及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外新闻媒体发表中、英、日、韩四种文字、七种语言的新闻稿件4000余件,获奖作品200余件,有28篇理论文章被选录国家大型文集文库,其中一篇还受到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高度评价。其先进事迹先后被新华社对外宣传参考、省委宣传月报和当地报刊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优秀外宣工作者刘军小记》为题广为报道。 高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