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绿袍的关羽、栩栩如生的莲藕、瑰丽多姿的牡丹花……8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牡丹区小留镇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曹州面人第五代传承人李效普的工作室看到,各类制作精巧、形象逼真的面塑作品摆满玻璃展上柜。只见,今年42岁的李效普手拿小竹刀在面团上灵巧地点、切、刻、划,五颜六色的面团在他手里反复捏搓,不一会儿形态各异的面塑作品就出现在手中。
“捏面人”,是一种以面粉、糯米粉、蜂蜜等为主要原料,再通过手艺人创作,从而形成各种人物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至今已延续2000多年。
“我对面塑的喜欢是从小开始的,因为热爱,坚持到了现在。”李效普说。在李效普的印象里,他的爷爷在他儿时总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很多不同的人物逗他开心,那时的他觉得将一个平淡无奇的面团揉捏成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花鸟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长大后,李效普师从“面人李”李金城,开始系统学习“曹州面人”制作技艺。
2002年,李效普带着捏面人这项手艺来到北京,跟随“面人汤”第二代传人汤夙国学习汤派面塑。“汤派面人的特点是由‘签举式’改为‘托板式’,进而创出核桃面塑、浮雕面塑、悬塑面人等多种形式。”李效普介绍,“面人汤”的独门绝活是能在半个核桃壳子内雕刻出20多个面人,人物神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在工作室,李效普向记者展示了核桃面塑作品《群星祝寿》,直径3.5厘米的核桃壳子里,有20个大小约5毫米的小面人,精细所致,堪称艺术精品。
为了进一步提升面塑技艺,2010年,李效普又辗转来到广州学习萧派面塑。通过学习,他发现萧派面塑擅长人物塑像,三国的关公、水浒108好汉、钟馗、达摩、佛教人物等是萧派面塑的“拿手戏”,人物作品传神到位、体型高大,仿佛让这些传奇的人物又活了起来。
数十年来,李效普博采众长,用一双巧手塑造面人百态,走南闯北传播非遗文化。“对于面塑,我认为不仅要专注技法传承,更要不断尝试创新作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李效普表示,现在他经常参加非遗进校园、非遗文创展示等活动,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面塑,喜欢面塑,让面塑焕发别样光彩。
文/图 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