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1日
第A3版:理论与实践

抓六“要”促调研提质增效

□ 张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当前各地调研正如火如荼开展,确保调研成效至关重要。应积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问题意识,站稳人民立场,提高调查本领,提升研究能力,强化运用调研成果的担当,最大程度使调研实至名归,造福国家和人民。

调研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不应把调查研究仅仅当做解决眼前问题的一种工作方法。眼界视野再宽些,历史意识再强些,就会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是从打牢政治根基、维护长治久安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在延安时期、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兴起的三次调查研究高潮,推动了思想解放统一,加速了政策调整优化,奠定了科学发展的长远方向,留下历史佳话。新时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转折点,党发出大兴调研的号召,蕴含着以史为鉴、以民为师、不负重托、勇毅前行的政治考量和政治担当。只有提高站位、提升认识,才能更好躬身入局,促进调研提质增效。

调研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调研离不开主题、问题,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线索,就便于把握调研基调、优化调研策略。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贯彻落实好党的创新理论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并明确指出面临的几大类问题: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调研的指向。应在职责范围内,结合实际,结合基层呼声,认真挑选问题,严谨确定主题,为调研定好方向。绝不能避重就轻、挑肥拣瘦、脱离实际、主观任意,把推进社会发展、促进事业进步的大好机会白白浪费。

调研要站稳人民立场。毫无疑问,调研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群众。心里装着老百姓,全心全意为了老百姓,调研过程中就不会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敷衍应付,就不惧困难挑战,就会想方设法了解实际情况、发掘真实问题,推动调研扎实开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伟业的主体。人民群众千千万万的具体实践,是所有理论政策的根本源泉。许多理论政策的完善升级、机制体制的创新突破,都能在群众具体实践中得到智慧的点拨。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所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深入基层这个源头活水,俯下身来与群众心平气和地交流、诚恳贴心地沟通,把群众当亲人朋友,群众才会以心换心、倾述衷肠,我们才能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收获新经验新智慧。

调研要善于展开调查。不掌握具体调查方法、手段、技术而得到高质量的调研成果是不可能的。要把调研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充分准备,精心计划,设计好调查提纲问卷,准备好工具器材,组织好精干队伍,安排好后勤保障,联系好沟通对象,尽可能确保调查顺畅成功。具体方式上,要继承沿用传统有效的走访、座谈、访谈等形式,抓住典型,解剖麻雀,点面结合,系统挖掘;同时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调查平台等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社会调查广度深度的突破。

调研者要不断提升研究能力。研究伴随调查全过程,调查后的梳理分析、提炼总结更彰显研究能力的重要。相同的事实在不同研究者眼中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根本指导,以缜密的思维归纳分析、整理整合,眼光犀利地抓住关键环节,看清问题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弄清利益主体和影响因素,确定现象本质,找出是非曲直。这就要求研究者熟悉大政方针、熟知相关政策规定,通晓法律、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知识,能够运用全部智慧和能力,做好思维发散和整合,深入剖析问题实质,最终得到科学客观、全面深刻、论断清晰的调研报告。

调研者要有运用调研成果的担当。最终得到的调研报告,如果束之高阁,就此作罢,调研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调研结论明确,需要推广好经验和做法的,就应迅速起草文件,上报党委政府审批推广;如果需要解决问题纠纷,就实事求是汇报情况,结合实际提出解决办法,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问题复杂,涉及体制机制,难以短期彻底解决,也不能无所作为,应积极提出改革倡议,提交党委政府参考,并在不违背法律政策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当前务实管用的解决措施,想方设法为群众减轻困难、缓解压力、增加信心。总之,应让调研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不辜负党委政府的重托,不让群众百姓的期待落空,实现人民公仆的应有担当。

(作者单位:中共鄄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