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6日
第A4版:人文菏泽

笔记小说中的曹州故事

成武县九女集镇艾庄村侯阚寺遗址(始建于唐初,名法云寺,疑为方山开所建)

笔记小说出现在我国的魏晋时期,它篇幅短小,包罗万象,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古代的“段子”,因阅读起来省时省力,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据了解,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大约有3000多种。菏泽古称曹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发生过不少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有的虽然只是些小事,或者只是一些奇闻怪谈,但也让人在茶余饭后有了许多助兴的谈资。这些轶事被时人记录下来,可以让现在的人们一窥当时的社会风情画卷。

于令仪释盗

《渑水燕谈录》是北宋时期临淄人王辟之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他曾任忠州刺史,致仕还乡后著书立说,这部书就是他回乡后所著,里面记载了一个曹州长者的故事。

北宋时期,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商人,他为人忠厚,到了晚年时,家里经济状况很宽裕。一天夜里,有个小偷进入了他家,被他的几个孩子抓住了。原来,小偷是邻居的儿子。于令仪就问他:“你一向谨慎,很少办让自己后悔的事,为什么要当小偷呢?”小偷说:“还不是被贫困所逼迫的啊!”于令仪又问他有什么愿望,小偷说:“有十千钱就足够度过荒年了。”于令仪就拿出了这些钱给了小偷,让他回去。小偷刚出门,于令仪就又喊其回来,小偷非常害怕,以为他反悔了。于令仪说:“你这么贫困,夜里背着这么多钱回家,恐怕被人怀疑盘问。你留在这里,到天明的时候再走。”小偷非常感动和惭愧,后来成了良民。于令仪的乡亲们都称他为“善士”。于令仪又挑选有培养前途的子侄让他们到私塾学习,聘请有名的老师来教书,他的儿子和两个侄子都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在封建社会,于令仪的做法无疑有着很现实的教育作用,对那些为生活所迫的人,于令仪网开一面,直接缓和了社会矛盾、邻里矛盾,是值得当时的士人阶层学习的。

方山开改悔

《法苑珠林》是唐代高僧道世编写的一部有关佛教的类书。道世为编写这部书,查阅了大量的典籍,凡是能够证明佛经思想的故事、实事,他都编写进了这部书,其所引用的典籍达400多种。佛教关于不杀生的思想和现代我们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有着相通之处。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在西汉时期,其实早在先秦时期的《孟子》一书中,就有“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认识和思想。在《法苑珠林》中,记载了唐代曹州武城人方山开改悔的故事。

唐代的曹州武城,就是今菏泽市成武县。该县有个人叫方山开,他善使弓箭,喜欢打猎,所射杀的猎物不计其数。唐贞观十一年,他突然昏厥,经过一夜又苏醒过来。他说,刚昏厥的时候,感觉被人拉走,上了一座山,忽然飞来一只老鹰,把他的脸和肩膀上的肉都抓走了。后被带去见一个官员,官员问他都做过什么好事,他无法回答。官员就让人把他带到一个城里,城里燃烧着大火,门口有毒蛇,他吓得只知道叩头念佛。官员准备把他送进城里,被侍者劝阻,并说要让方山开改正,修持功德。方山开苏醒后,丢弃了弓箭,把家改成佛院,以诵经为业。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佛教劝人不杀生的思想,佛教没有行政权力,所以通过讲故事这样的方式来劝人向善、不捕杀野生动物,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刘泽清伏诛

《香祖笔记》是清初著名的文学泰斗王士禛所撰写的一部重要的笔记著作,该书反映了清初的一些时事及逸事、异事。在书中,他记载了曹州人刘泽清的一段故事。

刘泽清是明天启年户部尚书郭允厚的家奴,后来到衙门里当了捕盗弓手,是一个无赖,被乡里所厌恶,后来搬家到了曹县。在明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加入明军,凭着战功当上了总兵官。在清军入关,明朝宗室南渡成立南明政权时,刘泽清被南明政权封为东平伯。这个人出身不好,为人阴狠惨毒、睚眦必报,曹县的士大夫被他祸害的有很多。刘泽清在江淮县有老房子,没有住人。一天,有十多个读书人在这个空房子里饮酒,有人从里面捡到了一只绣花鞋,大家互相传看把玩,有人就用这个鞋开起了玩笑。刘泽清听说后,就派人把这十多个人都杀了。他有个表兄,一直不听他的话,刘泽清派人通知表兄来见他。表兄很害怕,就向刘泽清的母亲求情,当时,刘泽清表面答应不为难表兄,而且对表兄的礼遇很高。当表兄回家走到半路时,他又派人把表兄杀了。后来,清军渡过淮河进攻南明,刘泽清手握重兵却不抵抗,直接投降了。清军不放心他,把他弄到了北京。后来,他又因牵连反叛案,在卢沟桥被诛杀,人们知道了都非常高兴。

这个故事深刻表明了一个态度,就是背叛自己国家的人,任何时候都会被人唾弃,这个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也是罪有应得。所以,做人和为官,小节和大节都非常重要,并不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而是从小节就可以大略看出其大节如何。 张长国